11月15日,海曙区储能学校丽园校区六年级的同学们迎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他们带着对古代书院的好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踏上了前往桃源书院的旅程,展开了一场主题为“寻访浙东文脉,传承书香文化”的一日营研学活动。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张培坚
学揖礼诵《论语》
参观文化名人纪念馆
桃源书院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建于北宋年间,最初由“庆历五先生 ”之一的王致将自己的旧宅“酌古堂”改建为书院,用于教授学子,后由他的继任者王说将“酌古堂”改建为“桃源书院”。在宋神宗御书“桃源书院”匾额后,书院声名大振。两宋时,桃源书院与湖南岳麓书院齐名,可谓当时浙东最高学府,也是宋代浙东书院中规模最大、办学最久、影响深远的书院之一。如今,重建后的桃源书院成为一座集历史、文化、自然于一体的综合性书院。
抵达桃源书院后,同学们换上汉服,正衣冠、学揖礼、祭拜孔子像,表达对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随后,大家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琅琅书声在书院里回荡。
办学崇文,使宁波文化兴盛,人才辈出,涌现了王阳明、黄宗羲、范钦、全祖望、舒亶、王应麟等文化大儒。结束拜孔仪式后,同学们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浙东历代文化名人纪念馆,了解浙东文脉的发展历史,感受宁波古代文化名人的风采和智慧。“宁波历史文化名人真是如同天上繁星般绚烂、众多啊!”有学生在参观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体验碑拓、投壶
用烧箔艺术制作团扇
在通往桃源书院的路上,有许多碑林石刻,记载着浙东文人墨客的诗句和名言等,这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研学老师带领大家细品部分书法碑刻拓片,并详细讲解碑石传拓的技巧。“碑石传拓是一种古老的技艺,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把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复制到纸上,让它们得以保存和传承。现在,我来教大家怎么操作。”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讲解,然后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起来。大家小心翼翼地用拓包蘸取墨汁,轻轻地拍打在石碑上,看着纸上的文字和图案逐渐清晰起来,同学们兴奋不已,“哇,太神奇了!”“我可以把书法大家的作品带回家啦!”
另一边,学生们体验制作非遗烧箔扇。作为一项非遗技艺,烧箔在中国绘画中被广泛应用。在研学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画、涂、贴、扫四个步骤,将古风元素的图案融入团扇中,在扇面上绘制出了流光溢彩的效果。“这是我亲手制作的扇子,太漂亮了!我要把它送给妈妈当礼物!”一名同学开心地说。
在宋代,射箭、投壶等体育运动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社交方式,同学们在研学老师带领下,饶有兴致地体验了一番宋代体艺活动,感受宋韵趣味。
“我们学校在组织春季研学和秋季研学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春季,我们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到了秋季,我们更希望进行有深度的文化研学。”海曙区储能学校丽园校区党支部副书记赵海燕介绍,今年秋季,学校围绕宁波地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大思政”主题课程,不同于学校内的课程,研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动起来”。“一次好的研学,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文化性,还要能让孩子们进行动手实践。今天的研学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赵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