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赛冠军背后有一个强大团队 小学《科学》新教材“变”在哪里

10月《名师面对面》“重点”回放来啦

在今年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宁波团队再创佳绩,不仅为中国实现建筑金属构造、烹饪(西餐)两个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也为宁波取得了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那么,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参加技能大赛对于培养学生技能的作用大吗?对于促进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有何积极作用?

这学期开始,小学科学一年级使用新教材,二至六年级的教材也将在后续逐步更新。很多老师觉得一年级的科学教学难度比较大,面对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在课堂常规建设、教学难度把握等方面都很有疑惑。如何持续激发一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上述热门话题尽在10月的《名师面对面》,数位名师和热点人物走进直播间,和读者朋友畅聊这些问题的答案。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陈嫣然

嘉宾

10月第一期 《大国工匠炼成的背后》

李静珠: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职教教研处主任

陈波:第45一47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慈溪技师学院教务处副主任

周烽: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金牌获得者、慈溪技师学院数控加工专业学生

问: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战斗,在冠军炼成的背后,有一个怎样的团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努力?

答: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项目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首先是学校、教育局、人社局以及各级部门的重视,落实设备设施配置,做好材料器具保障、足够的人员配置、安排技术交流活动等工作,来创建集训基地;第二是师资队伍的组建,学校花了很大力气培养、引进专业教师组建教练团队,都要熟悉相关技术技能,具备教学能力;第三是物色学生,形成培养的梯队。

在今年3月份的集中考核前,当时中国集训队有5名选手,技能水平都比较接近,队内竞争异常激烈。这个时候,怎样培养选手的加工工艺逻辑,成为夺得世赛资格的关键。教练组仔细分析了这个项目的核心能力,按照制作工序、零件结构尺寸、加工方法、影响因素四个维度,编写工艺表格,增加了工艺逻辑培训项目。

经过2-3个月的训练,选手每套工件的测评分数逐渐稳定在93-95分左右,最后在集中考核中,周烽和冯鑫凯分别成为中国代表队正选和备选选手。

冠军背后的故事总是惊人的相似,古林职高西餐烹饪赛项世赛冠军康邦成也是从2020年开始备赛,4年来每天的集训时间都不低于10小时,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有时候还要跨区域拉练,学校以及整个教练团队的目标就只有一个,为国出征赢得荣誉。

因此,一个技能大赛冠军的背后,不仅仅是选手对技能的热爱和对梦想的坚持,还有一支强大的团队的引领和支持。

问:技能大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什么帮助?它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

答:职业教育包含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技能大赛以及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技能大赛与其他环节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发挥了很多促进的作用。

所有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具备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和自信心,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有效地处理比赛中的紧张情绪和突发情况。

与此同时,大赛成果还将转化到教学实际中,反哺到行业的实际应用中去,让所有学生都受益、让企业受益。服务教学,反哺课堂,反哺行业,实现教学相长、产教融合。

10月第二期 《一年级科学新教材的特点与教学》

嘉宾

任洪: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核心编委,鄞州区教育学院教师

竺红波:宁波市名师、鄞州区宋诏桥小学教师

林钧:宁海县名师、宁海县桥头胡中心小学教师

问: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这学期开始,小学《科学》一年级全面使用新教材,二至六年级的新教材将在后续逐年更新。相比7年前的原版教材,新教材有哪些变化?

答:新教材的编写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很好地做了“加减法”。继承和发展了原有的大单元、四个板块的呈现形式,同时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还新增了“单元小结”。

保留了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意味着学生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学习比较长的时间。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大单元教学;四个板块形式,就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现在的聚焦部分,每一课的首页,提供了一个信息量比较丰富的情景,凸显了对科学课情景创设的重视。并且低年级的《科学》课,重视学生思维的外显,强调了科学思维。

新教材丰富了中国元素,比如小学生的形象、教材中的环境、植物等更体现中国本土化。介绍了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的科技成就。

更好地渗透了态度责任这个素养;每个单元结尾都有单元小结,凸显了对单元的重点知识梳理,有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方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

问:一年级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语言的发展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他们天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模仿和尝试,但是孩子们的注意力又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容易分心,学习的持久性比较差。在上一年级科学课的时候,老师怎样才能持续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答:一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有趣的事物很感兴趣。我们的教学应符合这些特点,采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如通过故事、游戏、儿歌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

比如在学习“观察植物”这一课时,组织一场植物的“招聘会”。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种植物。然后设置一些“岗位需求”,比如“需要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植物”“需要一种叶子光滑的植物”等。各小组的学生要进行“自我推荐”,介绍自己所代表植物的特点和优势,说说为什么自己适合这个“岗位”。

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情境,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植物的特点和生存环境,还能在有趣的竞争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正如新课标“课程理念”部分第四条专门强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教师要创设合乎常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聚焦的问题紧密相关的真情景,让小朋友在感受安全、温暖的学习情境下,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思维。

11月《名师面对面》

与您相约甬派

11月8日

艺考高考:合力筑梦,赢战“双关”

嘉宾

何春芬 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宁波青少年交响乐团团长兼常任指挥,宁波市鄞州中学教师

张炎龙 宁波市音乐家协会合唱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宁波外事学校艺校部副主任

11月22日

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聊起

嘉宾

张璐彦 宁波市名班主任,北仑区小浃江小学教师

周春芳 鄞州区骨干班主任,鄞州区华泰小学

吴韩杰 鄞州区骨干班主任,鄞州实验中学

2024-11-05 世赛冠军背后有一个强大团队 小学《科学》新教材“变”在哪里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82678.html 1 3 10月《名师面对面》“重点”回放来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