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

教育学者来甬听“宁波经验”

会议现场。

11月1日,浙江省教育学会第三届“之江教育”学术报告会在宁波市鄞州区开幕。会上,近500名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主旨报告、局长开讲等形式,共同深入梳理并总结浙江在基础教育提质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此次学术报告会以“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宁波经验”为主题,由浙江省教育学会、宁波市教育局、鄞州区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教育学会、鄞州区教育局、杭州发现教育研究院承办。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钟婷婷/文 张培坚/摄

通讯员 蔡微波

省内外专家学者传经送宝

此次报告会主会场和开幕式设在鄞州实验中学,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祥主持开幕式。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韩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朱鸿飞,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马建江,鄞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张尚兵等出席开幕式。

朱鸿飞在致辞中强调:“浙江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在基础教育发展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宁波市通过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区的实践,为全省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期待大家能够以宁波为镜,开拓思路,启发创新,共同推动我省区域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马建江在致辞中表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思想的开放与包容,离不开教育智慧的碰撞与交流,特别是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张尚兵表示,此次之江教育学术报告会在鄞州举办,是对鄞州教育的极大鼓励和肯定,为展示成果、交流思想搭建了宝贵舞台,也为鄞州紧跟前沿、把准方向提供了重要机会。

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韩平作为活动主办方代表,介绍了此次学术报告会的丰富议程和深远意义。此次学术报告会有国内资深的教育专家的报告引领和点评指导,有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还有分学段的学校经验介绍和课堂展示,为与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围绕“以高质量教研,促进高质量教学”这一主题作主旨报告,深入解读教研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提升路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以“教育强国建设与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作主旨报告。陈如平认为,教育不仅要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而且要直接服务于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动给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由此,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第一,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第二,优化区域基础教育布局和结构;第三,大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第四,着力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局长开讲,分享“宁波经验”

宁波基础教育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城市携手共进。活动当天,宁波各区(县、市)教育局的相关领导也纷纷上台,就各自区域的创新实践与宝贵经验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鄞州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姚平达从推进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打造一流育人生态环境、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方面,对鄞州义务教育的扩优提质之路进行了高度概括。

在推进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方面,鄞州区聚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积极适应学龄人口、城镇化、人口迁移等要素变化,通过“建、撤、合、改、调、创”6字举措,扎实推进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建立完善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初中学校共同体发展工程,由10所名校的名校长挂帅,“一对一”帮扶10所农村薄弱学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全区已组建61个教育集团、47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实现公办学校城乡教育共同体全覆盖。

在党建引领下,鄞州出台《单元格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教育系统划分2300多个单元格,建立提示单、定期例会、警示教育等工作机制,加强开展“阳光教师”培育工程。

海曙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陈宏虹围绕“宁波市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介绍了海曙的积极探索路径。海曙创新高中办学机制,投资10亿元超常规推进海曙中学建设,跻身城区优质示范高中,全面实现高起点办学;创新合作办学机制,与效实中学合作共办储能学校丽园校区、新芝校区,在初高中一体化人才培养、名优教师培育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镇海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瑛以“区域推进拔尖人才一体化培养的‘镇海实践’”为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镇海探索构建了“课堂发现-活动发掘-个性发展”三步走的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萌芽破土。“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整体谋划。为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以及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我区通过多渠道打通大中小学以及区内各学校间的壁垒,建立全域、全流程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李瑛说。

今年,北仑在校学生人数首超10万。“10万+”的背后,是切实的就学、发展需求。教育优质均衡,是北仑群众所盼,区域发展所需。北仑区教育局总督学刘景豪以“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北仑之路’”展开阐述,他说道:“我们与大数据中心一起精准分析人口趋势,科学布局教育资源,着力完善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机制。”近5年,北仑投用12个义务段学校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学位1.3万个,确保了符合条件儿童100%在北仑接受义务教育。至2025年,北仑预计还将投用6个义务段学校项目,新增学位1.1万个。

“唯分数评价学生,会忽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质等成长的重要因素。”慈溪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国庆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坚持以评价改革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慈溪做法”。其中,在优化评价技术手段方面,慈溪个性化定制了慈溪市教育大数据平台,以评价为主线,分步融合了学业质量发展性评价系统、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小学生综合评价系统、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系统、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系统等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成长画像、问题诊断、发展导航,使评价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负担更轻。

宁波要如何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宁波市教育局总督学、副局长何倩从优势基础和探索实践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宁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扎实的公共服务基础、强劲的改革创新动力。近年来,宁波教育依托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围绕“甬有优学·共富先行”目标,全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2023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公共教育”满意度宁波位居全国第五。截至目前,义务段随迁子女就读人数达31.45万人,为全省第一,公办学校比例达95.65%,为全省第二。

此次学术报告会的四个分会场分别在鄞州中学、鄞州实验中学、鄞州区学士小学、鄞州区下应街道中海幼儿园举行。各会场分别围绕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学段,通过局长沙龙、校长论坛等形式,继续深入分享“宁波经验”“宁波做法”,为进一步推动浙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024-11-05 教育学者来甬听“宁波经验”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82664.html 1 3 如何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