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一师一生” 不是坚守而是无奈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吉林长春一乡村小学只有一名学生就读。视频显示,在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岔路口镇新生村小学,一名学生正在教室里上课,一名老师在教室里看管。对此新生村村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该生不需要帮助。

(据10月27日极目新闻)

新生村小学的这一幕,无疑是乡村教育困境的一个缩影。财新网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黑龙江消失了近六成、合计1900余所小学;吉林消失了近五成、合计2600余所小学;辽宁也消失了2200余所小学,降幅近一半。

一所乡村小学,“一师一生”表面上看似一种坚守,而实际上是一种无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乡村学校的生源逐渐萎缩。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偏远的乡村小学出现了学生数量锐减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只剩下寥寥数名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这些乡村小学依然在正常运转,可教师能否安心工作,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可以说都是一个问号。

只有一名学生的乡村小学真的还有必要办下去吗?从教育公平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一个也不能少”,保持这些乡村学校的运转无疑是必要的。然而,从实际操作和经济效率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安排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学生数量过少,学校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本就紧张的乡村教育经费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乡村小学“一师一生”,绝非长久之计。乡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不少地方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一方面,对于那些学生数量过少、教学资源闲置的学校,可以考虑进行合理地撤并,将资源集中到乡镇中心学校等规模较大、教学条件更好的学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撤并学校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家庭情况,做好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确保学生能够安全、便捷地上学。同时,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或家庭困难的学生,政府和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乡村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乡村孩子的未来,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平与进步。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农村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过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新生村小学的“一师一生”现象虽然令人唏嘘,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行动的契机。当然,解决乡村教育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也不能让任何一个乡村学校成为教育的孤岛。

关东客

2024-10-29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81364.html 1 3 乡村小学“一师一生” 不是坚守而是无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