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一名家长多次向记者推荐孩子班上的班主任老师,她告诉记者,这是一名用心工作、积极上进的老师,值得推荐,“有一回,女儿没弄明白几道题,自己打电话联系了王老师,那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半,可王老师温柔、耐心地讲解了近15分钟,那一刻我挺感动的。”
这位家长是镇海区实验小学609班周凌岚同学的妈妈,她推荐的老师,是该班班主任王晶晶老师。王老师曾对班上的孩子说过,“如果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了困惑,随时可以联系我,王老师很高兴能帮上你。”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师生共长
那些温暖的故事
在教室里摆一张沙发?很少有老师会这么做。但当孩子们升入六年级以后,王晶晶老师这么做了。
“进入六年级以后,随着学习难度上升,我特别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班上总有几个学生即便课间也忙着看书,我想让他们稍微放松一点,于是放了张沙发在教室后面。同样是看书背书,坐在沙发上,心理状态也会不一样。”王老师说。
虽然只是一个细节,但班级的氛围却变得更加阳光。事实上,从一年级带班开始,王老师就很注意与孩子们相处中的点点滴滴。
如果问孩子们,这六年里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间,大家的回答或许不太一样,但有几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会很高,那就是充电时刻、快乐诵读、跳长绳……
一年级时,王老师发现,刚刚迈入小学的孩子们,多少有一些不适应,有一些害怕老师,在学习规矩的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的爱和拥抱。于是,她在班级里推行了“充电时刻”,利用午间或整理课,与孩子们拥抱,在爱的拥抱中倾听他们的烦恼与快乐,这也快速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那样的拥抱,便留在了班级很多孩子的记忆中。
学习了半天或者一天以后,如何让孩子们高质量地放松?午饭后或课后托管前,王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走一走,大家看一看花花草草,兴致来了,就结合语文课上的小诗、小文,来一次“快乐诵读”。那样的场景,成了孩子们笔下的素材,写不尽的诗情画意。
四年级的体育竞赛上,有一个项目是跳长绳,可是班上的孩子们总是跳不好,为此还受到了其他班级孩子们的“嘲笑”。于是,王老师特意请教了体育老师,跳长绳有哪些秘诀,然后便天天抽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训练。后来,他们拿下了年级第一全校第二,孩子们自己都惊讶了。“我希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告诉他们是可以的,因为自信比什么都重要,那一次的蜕变真的让我们班小有名气了。”
后来,有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写过跳长绳这事儿,每个人的感悟不尽相同,但各有收获。郑梓彤就是其中一名学生,她告诉记者,这让她意识到一件事情一开始没做好没关系,但坚持做下去非常重要。
这样的事情实在不少,这是王晶晶老师带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她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六年,她说回忆起来,最深的感慨是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
当然,王老师也曾遇到过“成长的迷茫”。三、四年级,孩子们渐渐成长起来,有的孩子有了成长的“叛逆”,班级管理不如一、二年级那么容易。怎么办?“短暂地迷茫过吧,后来我选择和孩子们做朋友,我陪他们聊天,和他们一起做手账,一起玩轻黏土,当我们成为朋友以后,孩子们也愿意向我敞开心扉了。”
王老师还经常和孩子们讲她小时候的故事,这样的方式也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讲我小时候的故事,我也是在回忆,那个时候我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以此提醒自己,做一个站在孩子立场上的老师。”王老师说。
以欣赏的眼光 看待每一个孩子
“做了教师的我们,眼光日益尖锐,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并列出对症下药的药方,希望立马见效,收获一个更完美的学生。但这样直截了当的方式在教育教学上并不合适。”这是王老师的思考,也是她有一次在学校里面做教育分享时的一个话题,她更愿意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年级越高,孩子们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热情越低,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和孩子们的谈心中,王老师意识到,老师们总是希望同学能给出全面的、有亮点的回答,这给了孩子们心理压力,也让他们不愿意像小时候那样积极回答问题。于是,她试着改变自己,即便要指出问题,也会先带着欣赏的眼光表扬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勇敢表达。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更是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享。老师则时不时为他们点赞,这样的效果是明显的。
班上有一名学生,不太爱学习,但有主持的热情。有一次,学校开展幼小衔接活动,需要班里的孩子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介绍农科园,王老师表达了对他主持能力的欣赏并推荐了他,他很自豪地做了校园小主持人,还由此点燃了学习的热情。后来有一天,王老师接到这名学生的电话,说家里的番薯发芽了,问能不能带到学校里种植。得到同意后,他真的在教室里照料出了一株生命力旺盛的番薯苗,而且学习的劲头也随着番薯苗的生长而猛长。
“这件事情在班级里影响不小,后来我还引导孩子们讨论,原来一个坏掉的东西(番薯发芽不能食用)换一个环境也能闪闪发光。这个孩子的事情,也让我看到了欣赏的力量。”王老师说。
而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周凌岚同学,因为被王老师与同学们誉为班级“小才女”与“小诗人”,激发了她在这方面的兴趣,这同样是欣赏的力量。
以理解的心态 对话每一个家长
如今,年轻的高学历的家长,和很多年前的家长大不一样,他们对于教育、对于孩子的培养,有自己的理念与想法,这也带来了家校沟通上的挑战。
班级里有一些富有个性的家长,对此,王老师总是抱着理解的心态,寻求教育的合力。
有一位“佛系妈妈”令王老师印象深刻,相比学习成绩,她更看重孩子的运动和阅读。但有一次,她突然给王老师打来电话,聊起了自己面临的压力,并号啕大哭,那实际上是她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普遍的社会现象冲突时所感受到的压力。“那一次,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我表示了对她教育理念的理解,对她重视运动和阅读的肯定,但也建议她适当时候应该给予孩子向上的支撑。后来,她由哭转笑,耐心地听了我的想法。这之后,她积极参与学校的亲子活动,尤其是上个学期校运会上的妈妈舞蹈队,不会跳舞的她也积极来参加,家校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作为一名工作仅6年的老师,王晶晶老师说,在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路上,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所以她积极参加镇海区的“啃读挑战”活动,在阅读、分享专业书籍的过程中,寻求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