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铸魂育人”宁波大中小学移动思政课第二季活动再出发!
10月19日,“思政巴士”载着镇海区实验小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学生和大学生,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纬廉洁文化馆开到红帮裁缝传承基地,同学们跟随思政导师张玉玲,进行了一场“衣服的时空之旅”,感受宁波时尚之都的魅力。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王冬晓 张培坚
从成语里感受服饰文化
在连绵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服饰文化占据一席之地。
长期以来,浙纺服职院凭借行业办学特色和雄厚师资,对服饰文化和红帮裁缝颇有研究。本次移动思政课的第一站就来到了该校的经纬廉洁文化馆,由思政导师张玉玲讲解服饰文化。
“何为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古以来,服饰被视为道德的重要标志和载体,也被称为穿戴在身上的道德规范。”张玉玲老师以《论语·雍也》中的“文质彬彬”为例,指出孔子以服饰之美喻君子品格的美学思想。
“同学们,你看这件冕服,是华夏传统服饰中等级最高的礼服,冕服上绣制的十二种图案,就是十二章纹,体现了古代帝王对于‘仁政’‘德治’的价值追求。”张玉玲告诉同学们,冕服中的“山”意为稳重如山,“火”意为光明磊落,“藻”意为廉洁自明。
服饰中不仅有道德,也有政治。汉文帝穿粗布衣服,并要求自己宠爱的慎夫人裙摆不能拖地, “以廉治国”。曹操“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以此向白色服饰不吉利的旧俗发起挑战。
“同学们,我们说两袖清风,袖子里怎么会有风呢?”张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出古代服饰中的宽袖知识,“为了便于携带小物件,古人在宽袖中缝上一个口袋,明代名臣于谦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每次进京述职,都两手空空。有人劝他带点土特产表示一下,他笑着举起袖子说:‘我带着两袖清风!’”
张玉玲说,古人还用衣袖表达情绪,生气时拂袖而去,对事情漠不关心则是袖手旁观。
耳熟能详的成语里原来包含了这么多服饰文化!从文化的角度看服饰,让大学生和小学生都觉得耳目一新。
在制衣车间看量体裁衣
之后,同学们来到宁波红帮裁缝第七代传人戚柏军创办的“胤一红帮”,现场参观手工定制服装的工艺流程。
“同学们,大家在浙纺服职院看到的超大中山装,是我的师傅、红帮裁缝第六代传人江继明老师带着我和其他师生一起做的,有两层楼这么高,这件衣服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戚柏军老师的开场白,立马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我们不仅制作了超大号的中山装,还有超小号的。” 戚柏军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件迷你中山装,笔挺板正、精致合体,非常漂亮。同学们对这精湛的工艺赞叹不已。
在红帮裁缝第八代传人罗宁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胤一红帮”制衣间。
一件服装的诞生,需要经过量体、打版、裁片、缝制等多道工序。“仅仅裁片这个工序,就要有10年经验的大师傅来执刀裁剪,定制服装的面料昂贵,一刀下去就是几千块钱,大师傅的眼睛就是尺子,非常准确。”罗宁说,“红帮裁缝”传承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参观制衣车间后,红帮裁缝第八代传人叶雨盛现场演示了区别天然面料与化纤面料的方法。
“用打火机烧一下,会有火星子,一捏成了粉末,这种一般是棉、麻、蚕丝等天然面料;我们再看一下这块腈纶面料,点火之后冒黑烟,残留物是黑色颗粒状。燃烧后有固体残留的,一般是化纤或者混合面料。”叶雨盛老师的“小实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也增长了大家的生活常识。
“想要做好一件衣服,需要每个环节的精益求精,学习也是如此。”镇海区实验小学409班肖煜祺说。
509班的连曙源同学来之前做了功课,对红帮裁缝有了初步了解,实地参观后觉得这趟思政课很有意思。“那件超小号的中山装,做起来更难,我们宁波的红帮裁缝太厉害了!”连曙源说。
大学生们则有更深的感触。“在胤一红帮,近距离目睹一件衣服的诞生过程,作为纺院学子,切身感受到了红帮文化和工匠精神,我们青年学子要传承这种精神。”浙纺服职院24纺设2班朱恩祺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