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几乎是每个班主任的日常标配。随意来到一所新学校,那个见到孩子张口就能来几句提醒的人,不用说,100%是班主任。“碎碎念”是很多班主任的日常,但仅凭“碎碎念”不一定能把一个班级管理好,适当的“少说话”也是一种管理智慧。
(10月19日 光明社教育家)
在中小学,班主任几乎是说话最多的老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日复一日地“碎碎念”中,“口干舌燥”成了很多班主任常态化的身体状态。
对班主任而言,“碎碎念”有没有必要呢?当然有,小学生及每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很多时候需要班主任不厌其烦地讲道理及传授方法。但是,班主任事无巨细地耳提面命,学生没有了观察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也没有了在犯错中成长的体验。长期在班主任“碎碎念”中长大的孩子会缺少判断能力及决策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存在很多弊端。
如果班主任以“少说话”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也不适合中小学生的成长需求,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部分少言寡语的班主任,让学生们感到难以接近,带出的班级大多气氛沉闷、缺少生机。
说个不停肯定不行,少说话也不行,怎么办?只有在“碎碎念”与“少说话”间找到平衡点,才是正确的带班之道。
要想把这个平衡点找到,班主任先要转变一个理念,即:允许学生犯错。在犯错、改错中成长,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期从未犯过任何错误,离开校园后,是很难适应社会的。班主任之所以要“碎碎念”,就是怕学生犯错,怕班级出错。如果班主任能转变这个观念,给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碎碎念”就少了很多。理念转变后,还要掌握如下两个策略:
一是点到为止。学生对班主任的了解大多很透彻,在遇到某一情境时,学生都知道班主任想说什么,或者下一句该说什么。在这种时候,班主任还要唠唠叨叨地把话全说出来,学生大多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几乎起不到班主任期待的作用。如果班主任此时能够点到为止,只说要点,剩下的让学生自己去悟,一定会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二是欲言又止。在班级管理中,有些时候语言的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例如,学生上课搞小动作,老师用语言及时制止,会让学生感到没面子。如果老师做出欲言又止的神态,再传递一个眼神或一个肢体动作,这样的提醒方式照顾了学生的面子,起到的效果肯定比“碎碎念”要好得多。吴维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