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记者 王伟 整理
讲述人
杨亚珍
慈溪市庵东镇中心小学
(前湾新区)
宁波市名班主任
1998年8月24日,我18周岁,踏上教师之路。
酷暑难耐,我骑着自行车,耳边是母亲朴素的叮咛:做个好老师。路不好骑,一会儿石子路,一会儿羊肠小道,骑了近一个小时,我终于找到了我的学校——庵东镇西二小学。尴尬的是,上班第一天,我就中暑了,上吐下泻。好在学校同事质朴而又温暖,治愈了我所有的郁闷和不安。
因为路远,只能住校。我的宿舍其实是个图书室,前半间放图书,后半间就是我的宿舍了。夜深人静,偌大的校园黑漆漆的,经常只有我一个人。渐渐地,我习惯了恬静的校园生活。晚上,我在办公室里静静地备课,偶尔到教室里演练;白天,我和学生一起度过,担任100多个一年级孩子的语文老师兼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回想起来,这份纯粹、宁静的工作,是多么难得。
呵护新老师的教学自信,比教学本身更重要
学校给我安排的师傅姓田,但田老师民办教师出身,不好意思让我听课。同学的师傅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丁老师,我十分羡慕。丁老师说她的课随时可以去听,我厚着脸皮蹭了不少课,慢慢学到了课堂教学的不少窍门。
学校每举行听课磨课活动,我必定到场。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是我的师傅,每一位评课老师也是我的师傅。我如海绵一样吸收着他们的精华,感受着初为人师的喜悦。怎么样的课是好课呢?我不是很清楚。学校教导处订了一份杂志《小学语文教师》,我经常借来细细阅读。
教学第一周,学校领导来听课。我上的是拼音课“b、p”。上完课,大家给予了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也指出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错误是,居然把拼音卡片倒着拿了而不自知。
不久,教学生涯的当头一棒来了!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我带的两个班语文成绩惨不忍睹,平均分都只有80多分。我既难过又沮丧,独自在办公室里掉泪。当时的校长沈烈炯老师,特地到办公室找我谈心。他肯定了我的优点,帮我分析了农村孩子的特点,鼓励我这样的教学方向没错,假以时日,学生成绩一定不会差。他的话就像熨斗一下,熨平了我皱巴巴的心。
于是,我继续努力地教。期末总结时,沈校长在大会上表扬我,说我带的两个班的成绩居然超过了镇上所有的一年级。听到表扬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暖暖的,一种叫教学自信的东西开始生根发芽了。
从此,我明白适时的鼓励对一个新教师是多么重要,呵护新教师的教学自信,比教学本身更重要。以后我也努力寻找年轻老师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教学自信。
教学不是越复杂越好,要用儿童能听懂的语言
初到学校,表面上看,我没有分到一个很给力的师傅,其实我收获了一群师傅。
学校每周都会举行公开课活动,沈校长要求大家要有独立的思想,既要看到课堂的闪光点,也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听课,更要说说解决的办法。于是,每一次听课,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形成了和谐而富有成长力的教研氛围。我收获了教师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品质。
有一次,学校派我去外校听课评课。我用沈校长教的那一套评课,引起了轰动:有人认为这小姑娘评课有板有眼,有一手;有人觉得我言辞犀利,风头太盛。这时,我才知道这样的评课方式也是需要土壤的。一个老师,能在“真评课”的氛围中成长,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怎么样做一个好班主任呢?我教二年级时,许文英老师和我搭班。她不大声斥责学生,很少罚站,话不多,学生不怕她,但敬她,学生肉眼可见地变得懂事起来。我意识到这就是方法。我带着敬重之情观察着,模仿着,悟到了许多做班主任的窍门。
不久,我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方蓉飞老师。
那一次,校长请了慈溪市的教研员来听课,其中一个是方老师。评完课,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想拥有一个真正的师傅。鬼使神差地,我给方老师写了信。工作第5年,我有幸代表庵东镇参加慈溪市的教坛新秀评比,评比是全封闭的,我抽到的课题是《大象博士请助手》,没有任何外援,居然获得了三等奖。当时慈溪市教坛新秀的名额只有6个,对一个偏远农村学校的老师来说,这是很不错的成绩了。或许是学校早先的推荐,或许是我那封冒失的书信,或许是那两堂有点情怀的课,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小老师真的成了方老师的徒弟。她开始带我参加市级活动,我也跟着团队,慢慢浸润在教研中。
我的第一堂市级公开课《玲玲的画》就是方老师手把手教的。我拿着教案请教方老师,方老师一句一句帮我理下来,她没有让我另起炉灶,而是顺着我的思路在关键处“画龙点睛”,设计就顺畅了。课上完后,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尝到了好课的滋味。那样的课真实、扎实,富有情趣,师生积极参与,互动自然,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感觉。我明白了教学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用儿童能听懂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这就是“大道至简”。我明白了磨课的最高境界是顺教而导。
磨课、教研、参与课题、在各类活动中拓宽视野,有了师傅的引领,我的成长之路进入了快车道。
追根溯源、锲而不舍,这种“傻气”帮我解决了不少问题
我是个爱折腾爱思考的老师。
学习卖油翁的熟能生巧时,我拜托母亲帮我找一个葫芦,只为了给学生演示。上《燕子》一课,我的画画水平不怎么样,可是我想让学生感悟燕子的外形,于是,我提前一天用铅笔在黑板上打好底,第二天课堂上,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燕子呼之欲出。上《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准备纸马,在课堂上不断演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调到镇小后不久,我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冲击。
之前,我设计的教学基本上是线型的,由教师主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有一次听课,我听到学校的骨干老师在议论课堂不够以生为本,我却不能产生共鸣。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样的课堂是以生为本呢?后来同事上了一堂典型的以生为本的课堂,课堂抓住一个主问题,引领学生层层深入,不断细化,最终回归主问题。课堂很干净,学生的思考有深度。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两种设计殊途同归,为什么大家更认同第二种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琢磨这个问题。
有一天,我看着树上的枝丫,似乎有点想明白了:教无定法。教学犹如爬树,可以有多种路径。但无论是哪种设计,不能让学生只见到一根枝丫。有时,我们需要让学生看到整棵树,再引领学生一个枝丫一个枝丫地欣赏;有时,我们只把学生带到树的主干下,让学生循着树生长的姿态去探索,去前进。生本,就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生本,就是学生始终有自己的思考主线。我不知道这种想法经不经得起推敲,但我用这种想法去磨课时,课堂果然灵动了很多。
之后,我还是不断地遇到问题,有的是自己课堂上的困惑,有的是带徒弟磨课时引发的争议,有的是遇到难管理的学生产生的无助,我总有种追根溯源、锲而不舍的傻气,这种傻气确实帮我解决了不少问题。
成长
之思
成为名师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很惶恐。我总觉得名师的头衔给人特别大的压力。我既怕自己沉沦在名师的光环里找不着北,又怕自己不够优秀担不起名师的称号。我把这样的惶恐化为动力,继续追逐教育梦:跟着师傅做课题,向身边优秀的骨干、名师学习,一路成长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