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之间,如何自处

近日,在2024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男单决赛中,35岁的马龙以3比4的比分不敌19岁的林诗栋。马龙在赛后采访中感言:“其实这次比赛,我也没有失败。”之后,新华社一篇《马龙没有败》的报道在网上刷频,引起无数认同和点赞,大家说这次比赛没有输家,相差16岁的两人上演了一场足以写进教科书的对决,展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和价值。

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由此看来,成功与失败似乎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非此即彼,而且它们之间也没有这么明显的界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定义与面对?马龙的一句“我也没有失败”的背后,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把时事带入课堂,将疑问播撒心间。于是,我们师生开启了一场关于何如面对成败的大讨论。

主讲人 五乡中学 裴雪飞

感谢五乡中学高二(1)班和高二(9)班全体同学对此文的贡献。

撷取:最难忘的成功与失败

我们的自我塑造来自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前者包括孕育我们的土壤(社会、家庭等)和我们浸润其中经历的悲欣;后者即是那些对生活的再现、提炼或思考(网络、书籍等)。两者共同交织构筑了我们的心灵大厦。但是其中与真实事件不断交锋而沉淀下来的那份智慧,才是大厦的基石。回首往事,你经历过的最难忘的成功与失败是什么?你又是如何面对的?

大讨论之前,同学们真诚书写了那些在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成与败。被定义为最成功或最失败的事件五花八门,有800米体测失利,有一天之内学会骑自行车,也有收获或失去了一段友谊。

其中最让人惊心的叙述:1.由于误解了老师对作文的要求,煞费苦心写了诗歌,却被老师认为是偷懒(字数大大少于一篇文章),随之迎来一顿上升到价值观的猛批,这之后他很少写诗了。2.从父母的角度看,学习成绩不理想。3.我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就如《黑神话·悟空》里的牛魔王,一生什么也没有选对,但我已淡然,不愿想起,更不愿回忆失败后的感觉,一阵懊恼总为心伤。4.我考进了五乡中学,父母很高兴。5.中考成绩超出预期,感觉那些夜没有白熬,舞之蹈之,但随之想到父母的期望会更高,对手会更强,压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更重了。

最让人歆羡的叙述:201班徐俊杰“金榜题名”时:得知征文入选,“整个世界都充满了芬芳”;201班林可欣“初战告捷”:第一次抓娃娃就有收获,和同学一起“猖狂大笑”;209班的陈颖同学忆“携来百侣曾游”:和闺蜜相互扶持终于半夜登顶,舒看晨曦,微风拂面,相视而笑,青春最美的模样。

在同学们提交的76份调查问卷中,最难忘的成功事件37人写到了学业成绩;最难忘的失败事件40人提到了学业考试,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探寻:你如何定义成功与失败?

学会下定义是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开始,尽管有些稚嫩,有些偏执,但够真诚、有勇气,争夺主动权,从试着下定义开始。同学们参考了“一手资料”与马龙VS林诗栋等“二手资料”,给出了“我”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定义,从而给如何面对成败拨开了迷雾。

参与讨论的同学普遍认为,成功与失败虽然受到客观因素影响,但其评价和定义却带有强烈主观色彩。杜泽烨是这样说的:一眼望不到头的失败是绝望的。但若人生中只有唾手可得的成功,也会索然无味。胡肖怡更直接认为,失败可能不是一种事实,更多是一种心态。从情绪的角度来定义,可见他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复杂情感和对它们的多元化理解。

丁百韬认为,每个人的价值尺度不同,马龙认为35岁还能站在赛程上已经是成功了;有同学认为能考进五乡中学就成功了,但也有同学认为是失败。因此每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也不同。黄戈楚进一步得出,失败和成功之间没有界线,它们在不同的视角下、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关键取决于你评价的角度。这种观点得到了吴恩希的呼应,她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话,指出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可以构成最美的和谐,这也适用于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缪鑫昱引用海明威的话,认为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他强调,成功就是站起来,给对手一击重拳,这体现了对追求成功过程中坚韧不拔精神的重视,正如双满贯的马龙仍日以继夜地训练。李蓓依说,失败是自我内心的不知所措,无法战胜自己的崩溃;而成功则是一次次突破自己,先被自己认可后被他人认可的喜悦。这形象地论证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追求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寻求自我价值感与归属感。

徐畅从时空的角度看待成功与失败,认为一件事从狭义的时空看是失败的,但从广义的时空看可能是成功的。正如马龙VS林诗栋,从比赛名次看,结果不言而喻。但从中国乒乓的未来时空看,这是一场完美的国乒新老时代交接仪式,让后辈追随前辈,最终超越前辈,成为新一代偶像。苟玉琳则总结为成功和失败更是一种过程,周而复始。这些观点体现了对成功与失败评价的相对性和灵活性。

温暖:感谢“08后”给我力量

本来这场大讨论的预设课题是,让我这40+的“80后”教师来给16+的“08后”们熬一碗暖心鸡汤,淡化一下成长中的少年在无数次与生活的交锋中,因缴械投降而留下的阴影,诸如各种考试,尤其是刚过去的第一次月考。殊不知,我却被同学们的温暖、真诚、力量治愈。

总说这一代的孩子不接地气,缺少温暖,这可能是最大的误解。我们的孩子是那么在意师长们的评价,在意我们的情绪。有人最大的失败居然是被老师误解,不但没有一丝怨言,还把责任归咎到了自身。他说他现在又开始把高中的悲欣寄托于写诗了。这温暖的力量,让我想起经历过灭顶之灾后的切尔诺贝利,那片自由疯长的生生不息大自然。有人以父母的高兴与否,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与失败。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这是高级的教养。但也会心疼,人的本性就是习惯于自得其乐,自以为是,这是经过多少次的锤炼,才有这种自觉与自知。

有的同学居然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失败与失败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就像苟玉琳同学说的失败只是一个过程,按照大家的定义,都不见得是“失败”。如果失败是悲剧的话,那它就会有属于悲剧的美学意义。哈姆雷特复仇失败了,但他是个怀有美好人文主义思想的英雄。定义自己是个失败者的那位同学,一定是位热烈且笃定的美好理想主义者。

面对暂时的失败,同学们从各种角度将其重新定义,来化解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可以大方承认失败。金钱、荣誉、事业,人不可能每件事都成功,我们也不可能平衡一切,所有成功的另一方面就是失去或失败。失败才是人生常态,所以成功才显得弥足珍贵。王译以其艺术生的敏锐告诉我们:失败或许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块,让你踩上去痛苦不堪,同时也能让你站得更高。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印象深刻的成功与失败来自学业成绩。当然一方面说明我们学生,以学业为本,一方面似乎也意味着,我们学生对于成功与失败的感受的维度单一。

我们对自己成功的想象来自社会、他人,媒体广告等外在环境与内在认知的统一。外在流转不定,世俗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就像人们曾经追逐的那些职业,纺织女工、个体户、土木工程、体制内……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成为真正想成为的人,确定这个蓝图出于自己的手。阶段性去取得成功是有必要的,朝着自己定义的成功出发,它将成为我们救赎的胜利。

2024-10-15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79066.html 1 3 ​成败之间,如何自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