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学教材全面改版,新教材全新亮相,并逐步铺开,老师们应如何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面对高考“7选3”,高一新生如何选择?怎样确定选考科目?
新学期开启,这两个热门话题始终占据老师和家长们的“热搜榜单”,在上个月的《名师面对面》,我们和大家一起展开深度讨论。新学期后,很多老师也把家访这件事提上日程,那么怎样家访才能更有效呢?在9月的最后一期节目里,我们分享家访背后的那些故事。□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陈嫣然
9月第一期《如何依据新课标,用好新教材》
嘉宾:
华燕波 宁波市名教师,余姚市兰江小学副校长
庄丽君 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鄞州区宋诏桥小学
李秀蕾 宁波市名师,奉化区溪口镇溪口中心小学
问:这段时间大家对“教材改版”的关注度非常高,新教材都有哪些新变化呢?
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全面育人目标,可以说是课程改革落地的一个载体。英语整套教材的编排理念体现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完美结合,体现英语课标核心理念的“主题意义实践探究”和“单元整体设计”的特色也非常突出。语文新教材其实是在统编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培根铸魂,增加了“三大文化”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核心素养,实现整体发展,将语言运用作为整部教材的立足点;遵循语文教育改革精神,落实学习任务群新理念;应用改革的导向去突出语文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化系统观念,注重衔接配合。数学新教材设置了“数学游戏”单元,调整了教材结构,注重知识连续性。
问:教师如何处理并使用好新教材?
答:对一年级语文老师的新教材使用建议是,要突出语文的“三性”,也就是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学,是为了用,而语言文字的运用,投射到生活真实场景中,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所进行的综合性的语言实践。对英语老师的建议是,要细读《教学参考书》,改变老教材教学时“应教尽教,应知尽知”的设计思路,在命题研究上还要继续花功夫。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内容,调整原来的测试内容,让评价与学习内容进行匹配。对数学老师的建议是,教学时结合教材编排,尽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去学数学用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也要有新课标“大单元”的概念,站在整体视角去审视教材、使用教材,能够捕捉与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调整学习顺序、整合学习模块,让知识体系更连贯完整;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突出数学本质;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9月第二期《高考新形势下,“七选三”怎么选?》
嘉宾:
魏 飞 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高中历史教师
周纪良 宁波市物理名师,宁波市姜山中学副校长
问:选考科目什么时候选定?选定后可以调整吗?
答:浙江高考采用的是“3+3”模式,即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选考科目则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目中选择3门,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七选三”。浙江省一般要求高三上学期(11月份)一次选定,选后不能更改。新高考其实是高考提早,两年半就要首考。自我定位清晰的同学,越早确定选科越好。有些学校高一进校就选科,较多的是高一第一学期结束选科,也有高一第二学期结束选科。早选科,有利于选考与学考的不对称开课。
问:有人说,现行“七选三”体制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真是这样吗?
答:从今年的真实案例来看,选择理科学生进入本科占有较大优势;如果进不了本科,录到专科,反而变劣势。成绩中档的文科生今年高校填报比较尴尬。相对来说,本科段高校录取,理科生相对选择面要大一些。省属重点高校文理专业,录取分差较大。文科竞争相对激烈。因此,努力提高自己的总分为第一要务,只要总分高,无论选考什么学科,都有名校可以选择。
在如何选科的问题上,侧重理科的同学,可以考虑以下几种选科组合:物化生,可以冲211和医科;物化技,科目学习方法相近,适合读新工科专业,大学里适应快;物化地,地理选考的人多,易赋分;物化政,需要学生思维融通,能接受考试强度大、时间间隔短的弊端。侧重文科的学生可以考虑:政史地,是较为传统的文科选择;政史生,也可以生物换地理,看学生自身更擅长哪门,更易赋分。
9月第三期《高效有温度!轻松迈进家访的大门》
嘉宾:
李 欣 宁波市名班主任,北仑区小浃江中学
刘雪珺 北仑区名班主任,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林馨语 宁波市中小学新秀班主任,北仑区小浃江中学
问:家访前,老师需要做哪些准备?
答:可以制作一个《家访信息收集表》,这张信息表里,可以包含家访的问题、家庭结构、家长职业等,父母曾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应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这样,家访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更集中一些,效果也更明显。同时,也有利于有计划地采取谈话的方式、确定具体的访谈方法,以期达成预期目的。当然,家访前可以告诉学生,让学生相信你不是去告状,而是帮助他更好地成长。另外,年轻教师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搭班老师一起家访,有的学校也会考虑到年轻班主任经验不足,在家访安排时,会新老搭配,对新教师来说,家访本身也是学习成长的过程。
问:有时准备挺充分,但实际家访中总有种“张飞扔鸡毛”感觉。有没有好的策略?
答: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真诚,让家长相信,我们是真诚地帮助孩子的,并让他感受到我们也的确能帮到他。然后,老师要在家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谈话方式上要讲究点“起承转合”策略。具体来说,“起”就是老师抓住契机,从兴趣点切入话题,既能了解他的兴趣特长,又营造温馨轻松的氛围。“转”就是面对教育问题,询问学生和家长的疑惑,将教育话题逐步引向纵深,引导家长和孩子表达看法,老师从中做正面引导。携手制定计划或共商教育对策,签署协议,共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