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就能看到铁片生锈? 暖宝宝如何快速放出热量?

图1:教材中的试验方案。

图2:余姚实验学校科学组设计的实验装置。

铁生锈是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但铁是如何生锈的?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减少铁材料的浪费?这是初三科学课《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锈蚀与防护》的课堂内容。但要观察铁生锈的现象往往需要2-3天的时间。

余姚实验学校科学老师巧妙设计了一个快速锈蚀金属的实验,仅10~15分钟便能看到锈蚀的过程,改变了同学们对金属锈蚀现象的认知。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钟婷婷

改造实验,加快铁的锈蚀速度

在初三科学课中,学生需要在学习金属性质、铁的冶炼的基础上,通过对铁锈蚀的条件进行探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原理、方法的掌握。

目前,宁波初三年段使用的是华师大初中教材九年级(上)。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案是以铁钉生锈为例来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原实验方案是取三根干燥、无油、无锈的新铁钉分别放在A干燥、B注满凉开水、C少量自来水的广口瓶(如图1)。学生要看到铁钉上出现明显的生锈现象,往往需要2~3天的时间。

“以往,我们教师都是在课前准备好,在课堂上展示一下最后的实验现象,学生并没有亲眼见到生锈的全过程。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我们就重新设置了实验装置。”该校科学老师宋佳囡介绍说。

首先,该校科学组更换了实验原料,用表面打磨和活化过的光亮铁片替代铁钉,这样可以增大铁片与氧气的反应面积、减少反应的时间,从而加快反应的速度;同时通过向装有铁片的锥形瓶中通入氧气来进一步加快反应的速度。

为了更好地控制变量,老师们同时设置了四组实验来进行,分别是将铁片置于潮湿的氧气中(1号锥形瓶)、铁片置于干燥的氧气中(2号锥形瓶)、铁片浸没在蒸馏水中(3号锥形瓶)、铁片蘸过食盐水后置于潮湿的氧气中(4号锥形瓶),观察铁片生锈的情况。(如图2)。

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1号瓶由于氧气浓度高,潮湿的铁片表面马上发黄,出现了红棕色的锈斑;4号锥形瓶内沾有食盐水的铁片生锈速度更快,从而实现了在短时间内观察到铁生锈的现象;而在干燥氧气中的铁片和浸没在蒸馏水中的铁片始终保持光亮。

试验结束后,同学们得出结论:铁需要在水和氧气同时存在的条件下生锈,食盐水会加快铁生锈的速度。

宋佳囡表示:“改进后的实验可以将完整的生锈过程搬进课堂,大幅缩短等待时间。只需要10~15分钟,学生就能亲眼见到铁片生锈的过程,这让实验的可视化程度大大增强。”

同学们在惊叹于化学魔力的同时,深刻理解了金属保护的重要性,为日后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暖宝宝”,观察能量变化

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结论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升知识的应用性,余姚实验学校还设计了一个创新实验:借助“暖宝宝”,进一步探究铁生锈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暖宝宝”是人们在冬季里常用的取暖物品,它可以快速地产生热量。课堂上,同学们通过研究“暖宝宝”发热贴的原料,阅读发热贴的说明书,根据配料表中的物质讨论发热的原理。

“暖宝宝”的主要成分有铁粉、碳粉、盐等,其科学原理就是利用铁粉与氧气反应从而放热。“因此,我们将‘暖宝宝’中的铁粉作为原料,分别置于潮湿空气(1号试管)、干燥空气(2号试管)、蒸馏水(3号试管)中,观察铁粉的生锈情况并感受装置的温度变化。”宋佳囡如是说。

实验中,同学们或是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受铁粉是否发热,或是用温度计来测量三支试管中物质的温度。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分享了实验现象:盛有露置在潮湿空气中“暖宝宝”铁粉的试管最烫,浸没在水中的铁粉温度最低。

通过实验,学生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得出了“暖宝宝”就是通过铁粉与氧气和水发生缓慢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发热的,而且原料中的“盐”和“活性炭”加快了铁粉的氧化。

无论是改进后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药品原料的获得、仪器的操作等都非常简单和便捷,且实验操作的难度低,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许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反应,知道铁与氧气和水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氧化反应。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通过对比实验理解不同条件对铁生锈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4)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提出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和建议。

2024-10-01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77452.html 1 3 15分钟就能看到铁片生锈? 暖宝宝如何快速放出热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