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太空,到宇宙中去探索,这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梦想。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在1957年至1976年的17年间,苏联和美国密集地向月球发射飞行器,形成了国际月球探测的一个高峰期。在探月领域,古老的中国有着自己的梦想。经过多年的孕育,2004年1月23日,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标志着“嫦娥方略”的真正开始。
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不载人探测月球的发展阶段。让我们跟着时代的脚步,一起走近嫦娥工程的伟大瞬间。
绕: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探测,包括获取月球地形地貌、部分元素及物质成分、月壤特性等数据。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进入月球轨道,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达成。
落:突破月球软着陆技术,实现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安全降落,并进行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于2013年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它与“玉兔号”月球车共同完成了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回:突破采样返回技术,实现从月球表面采集样品并安全带回地球的目标。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完成了这一挑战,从月球表面采集了样本并安全返回地球,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嫦娥工程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和经验。如今,勘测月球南极环境和资源任务的“嫦娥七号”即将发射,验证月球资源的就地利用技术任务的“嫦娥八号”正在跟进,中国探月工程迈出了从科学探索向实际应用转变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