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王 洁
评价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评价改革工作愈发关乎教育事业的未来走向,成为塑造高品质教育生态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一个地区要形成鲜活的评价实践,就应当秉持问题导向的核心理念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视野,坚持“评价学习主题化、评价生态全域化、评价实践系统化”,为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评价学习主题化:知行合一丰富教师认知网
学习是实践的灵感来源。真实发生的学习不是全面地学而是有焦点地学,这样才能让教师尽可能地避免零碎知识的增长,最终形成系统集成的知识网络。因此,区域教师研修应当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在专家的理念领航下开展基于真实情境和教学问题解决的参与式活动。
鉴于此,象山县在推进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以“评价工具开发与应用”为主题,自主研发并开设了一系列教师研修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命题能力培训、课堂评价任务设计与运用、关键习题设计与实施”等,大力推行“学者灯塔引航+工作坊深度研磨”的研修模式,邀请评价领域知名学者进一步澄清教师的评价理念,同时,依托学科特色工作坊,通过评价案例的深入剖析、课堂评价任务的创意设计等活动,全方位锤炼教师们的评价设计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这样一来,评价学习变得有的放矢,教师能够在头脑中构建起连贯流畅的知识体系,为评价实践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评价生态全域化:构建追踪反馈的运作系统
要想在区域范围内不断深化评价改革,除了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人员、内容与方式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作,对评价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为此,象山县构建了一套集“分析-应答-追踪”于一体的运作系统,助力区域教育行政人员和评价研究人员精准及时地切中评价的症结所在,提高评价改革的工作效率。
这一工作机制,包括以下6个步骤:
首先,信息广集。借助省级、国家级各类测评精准捕获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的相关数据,同时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学校与教师评价实践的现状与需求。
其次,问题判定。结合以上手段锁定当前区域评价工作的核心难点。
再次,根源深探。汇聚区域内外专家智慧从多层面追溯这一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
第四,方案研制。在专家组智囊团的引领下,教育行政与教育研究双线并进,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第五,行动应答。将方案落实到各校,同时鼓励学校结合校情灵活调整实施策略。
第六,持续追踪。依托教研员蹲点调研的方式,跟进各校的落实情况,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调整,形成良性循环。
这一系统的建立,构筑了行政部门、专家、教研员与学校之间的对话网络,促使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策略协同,形成了过程监督——理论引领——学科指导——协作互助——实践反馈的完整闭环。
评价实践系统化:学科深耕与学校精研并行
从区域层面来说,开展评价改革工作需要系统地谋篇布局,形成一系列顶层设计和规划方案,但真正落实则离不开学科的深入与学校的个性化实践。作为区域评价研究人员,应当在跟踪监督的过程中把脉实施情况,在问题中发现生长点与助力点并提供适切的帮助。
在学科评价推进中,小学语文团队紧密依托本区域颁布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参考标准”、省教研室的《小学语文综合评价指南》和22版新课标,以“素养立意下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综合评价设计与实施”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个体任务”与“团队协作”的双重模式,骨干教师每人认领一个单元,完成单元能力细化指南,小组合力完成专项测评方案、课例、单元主题情境小作业设计和非纸笔测评方案,以本区域几所学校作为基地校进行实践测评,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再依据结果修正原有设计,精准对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需求。
在学校落实过程中,基于对多所学校进行“会诊式”调研收集的数据,发现部分学校对于如何提高教师评价素养存在畏难情绪,对如何将评价实践校本化略显迷茫。为破解这一难题,本区域与宁波大学携手,采用“项目驱动为核心,教研员驻校为纽带,高校专家领航为引擎”的培育模式,对学校进行紧密的跟踪研究和指导,帮助学校开展个性化评价。以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为例,该校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秉持“一订一修”原则,从初稿到定稿,历经多次循环往复,精益求精。为确保标准制定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学校举行了多场指标论证会,邀请了宁波大学教授和区域评价教研员全程辅导,最终确定以每个年段学生在特定评价场景中的典型行为为观测点,构建三水平表现标准,同时将养正教育的办学思想融入其中,创新性地构建了“五正”评价指标体系。这一形式不仅提升了评价方案的专业深度,还增强了实践效能,更为整个区域的评价改革工作树立了典范。
在区域协同和多方联动下,象山县在评价改革推行过程中探索出了“主题化·全域化·系统化”的实践道路,开创了独具魅力的新风貌。
(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研训一体·城乡协同:区域联动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ZD20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