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开学仪式更具“教育味”

——幼儿园开学仪式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研究

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中心幼儿园 叶艳英

【摘 要】 开学仪式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因特殊的时间节点和可能带来的教育支持而受到各幼儿园的高度重视。然而当前,成人视角下的仪式越来越讲究排场,过度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思考和教育价值的挖掘。基于此,笔者从注重精神属性,让仪式焕发生命力;注重内在价值,让仪式激发“生长力”和注重生态营造,让仪式促发“合心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丰富仪式内涵,寻求贴近幼儿的实施策略方面的思考与践行。

【关键词】 开学仪式 生命力 组织策略

一、开学仪式的几种乱象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和对精神世界追求的提高,仪式感已然成为大众普遍追求的一种生活理念。折射到教育领域,各幼儿园也越来越重视仪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尤其是新学期的开学仪式,更是成为各幼儿园高度重视的一项活动。

为了实现仪式的“出彩”,老师们可谓费尽心思——策划、环创、组织、拍照、宣传……有时甚至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不禁要问,开学仪式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何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很多幼儿园的开学仪式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者只为了追求媒体的头条,对仪式活动主体对象的理解出现偏差,更为重视家长、社会人群的观感,将其视为扩大幼儿园社会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的宣传手段,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主体——孩子们内心的感受。例如,全园孩子统一着装,开展朱砂启智、跪拜行礼等,俨然一场大型演出现场。然而不了解文化的被动参与,让孩子成为了工具和摆设。

随着小红书、抖音等软件的推广,借力思想下的仪式在内容上趋向了大一统。很多幼儿园对开学仪式缺少自己的想法,只是盲目跟风。仅去年9月1日,就笔者朋友圈看到的,利用食物名称谐音寓意成长期许的同一仪式有20多个。另有一些幼儿园致力攀比,“要和别人做得不一样”成为了管理层指导此类活动的中心思想。如,组织全园教师、小朋友学跳“科目三”,不难发现,仪式感异化成了扩大知名度的途径。

二、开学仪式的组织策略

开学仪式追求仪式感,但“仪式感”不等同于“形式感”。如果不能为之赋予更好的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就无法实现助推儿童成长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开学仪式成为有价值的存在?

1.精神属性:让仪式焕发“生命力”

“精神”主要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学习、生活的动力源泉。我们认为,开学仪式要具备满足儿童精神需求的属性,这样才能调动儿童的参与热情,继而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感受到力量,实现生长力的激发。

(1)让仪式传递“爱”

爱是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方式,儿童的日常生活及内心需求都离不开爱的滋养。开学第一天是师生经过一个漫长假期之后的再一次相见,是彼此表达牵挂和关心的最佳时机,此刻让儿童充分感受来自教师的关爱,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有爱的师生关系。如,开学仪式“我长高了”,就是对孩子身高的一个长线关注。放假前夕,教师组织孩子们测量、记录身高并商讨、约定假期要遵守的作息、营养、运动等要求,开学第一天请幼儿比较前后两次的身高变化,交流长高的原因。在践行健康教育的同时,更让他们充分感受教师满满的关怀。

(2)让仪式满足“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玩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他们可以在玩耍中感受体验、建立认知。如,结合雨天组织“亲亲小雨点”的开学仪式,踩水坑、筑水坝、雨水大地画……身着雨衣雨鞋的孩子们在雨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发现,从追求排场的错误认知中解脱出来的玩耍,调动了儿童探玩世界的兴趣,实现了让儿童在自然场域尽情体验、感受。

(3)让仪式引发“探”

从宇宙奥秘到自然万物,对于认识世界,孩子有着极大的好奇与热爱。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让探究的种子生根发芽,最终成为创造之源。如,仪式“神奇的种子”,由花仙子给每位小朋友送上一颗不知名的种子,孩子们将其种在自己设计的专属罐里,随后,在日常培育的过程中观察种子的变化、猜测名称、探究生长条件及与生活的关系等。仪式不仅引发探的兴趣,更是让儿童在探的过程中构建了新的认知经验。

满足“爱、玩、探”精神属性的开学仪式,摘除了过度包装、异化形式的帽子,看似简单却生机勃勃。

2.内在价值:让仪式激发“生长力”

内在价值是指物品、人或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开学仪式内在价值的挖掘重在联结儿童,让仪式成为引发儿童生长力的点燃器。

(1)实现点线贯穿

仪式外在是点,但内在应是线,既要看见其广度,更要关注其深度。我们倡导关注仪式感的延续价值,既满足当下,更要考虑后续的成长支持和引领。如,仪式“我长大了”,是根据不同年龄设置活动内容。小班种植“成长树”,引导幼儿形成和小树共成长的美好期待,并积极参与日常的护苗工作;中班制定“成长计划”。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成长目标和计划,并努力践行;大班“给自己的一封信”。要求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确立一份期待,将信件放入时光瓶,约定一年之后看看是否实现了设定的目标。我们发现,仪式成为了促发儿童生长的一个点,在联结儿童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产生了引领成长的内驱力和行动力。

(2)实现承上启下

开学仪式是承上启下的节点,势必要与时间变化、儿童成长相链接。考虑到开学仪式也是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尝试将其纳入上一学期期末的课程审议,力求对幼儿、对教育有更稳妥、更全面的思考。如春季开学:考虑到我们的孩子来自五湖四海,而不同地区又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年俗,于是,我们引导儿童去参与当地的年俗活动,并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开学这天,组织《年·味》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仪式不仅实现了主题的承上启下和深化实施,更实现了对多元年俗文化的了解,实现了文化自信的树立。

(3)实现个性支持

开学仪式的主体是儿童吗?是否兼顾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儿童是否参与仪式策划,这些都是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主张对仪式进行儿童视角的考证,尝试在研究儿童生活方式,探究儿童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共性之下,根据其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支持。如,“奇思妙探”开学日就是基于倾听儿童想法、困惑后开展的活动——活动1:“寻班大挑战”。这是针对孩子们担心升班后找不到班级,于是提供路线图这一支架,引导其前往寻找,活动不仅提升了儿童的识图、方向辨别能力,更实现了交往、合作能力的提升。活动2:“奇妙寻宝”,要求根据藏宝图的指示,寻找投放在幼儿园角角落落的“宝贝”——吉祥物,集齐五个不同的吉祥物为挑战成功,活动重在满足孩子收集吉祥物的心愿,同时也加深儿童对幼儿园其他场域的方位以及属性的了解。

关注仪式内在价值的挖掘和拓展,让仪式链接儿童的成长目标、课程实施、年龄特点、个性需求……实现了生长力的挖掘和激发。

3.生态营造:让仪式促发“合心力”

良好的教育生态有利于为儿童发展创设最优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倡导开学仪式要促发家长、社会群体的“合心力”,让教育力量生发。

(1)多个群体的融合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幼儿园的工作,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开学仪式成为吸引各界关心和支持幼儿园工作的有效载体。如,龙年寒假,我们要求家长陪同孩子利用假期收集各种龙,帮孩子拍摄与龙的合影,写下祝福,制作成贺卡,作为开学“龙行龘龘迎新年”仪式活动的礼物送给儿童。此外,我们还邀请社区的爷爷奶奶表演“舞龙舞狮”……来自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卷入,不仅让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变得丰富、多元,更是开启了家园携手共育的新局面。

(2)多方观点的采纳

我们倡导开学仪式要注重收集各方观点,聆听幼儿、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群体的多种声音。这种聆听包括在仪式准备期、仪式行进中、仪式完成后。如,我们尝试构建以师生为主体,家长和社会人群共同参与的活动成效评价。通过采访、研讨、问卷等多种途径,要求参与者对活动作出客观评价及优化的方向。例如,有家长提出仪式“龙行龘龘迎新春”活动中是否可以让孩子体验舞龙舞狮,而不是纯粹的观赏;有教师建议“民间手艺秀”活动中,可以让孩子分享在寻找手艺人过程中了解的相关内容。这些建议和意见都让我们意识到,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教育形式,要明确仪式的最终指向。

(3)多种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情民俗和历史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培育民众文化自信的关键要素。我们探索借开学仪式,践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如,结合课程的实施,先后开展了“我是服装设计师”“家乡的桥”“民间游戏”等开学仪式活动,以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又如,引导小朋友利用假期寻找了不起的手艺人并做好推荐,幼儿园则根据推荐选择有代表性的手艺人参加开学仪式——“民间手艺秀”,孩子们在吃吃喝喝玩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民间手艺人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匠心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根植于儿童的心中。

开学仪式是一种教育载体,我们赞同教育者关注开学仪式,懂得运用这个特殊节点,对幼儿展开相应的教育支持。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好的开学仪式不应是孤立的教育行为,而是完整育人课程的一部分,只有建立在整体育人视角上的开学仪式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2024-08-23 ——幼儿园开学仪式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研究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70670.html 1 3 让开学仪式更具“教育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