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心 桑梓情

宁波籍海内外人士捐资助学薪火相传

东恩中学内的宽诚教学楼

宁波大学

在海内外中华儿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回信精神的浓厚氛围里,包陪庆等宁波籍香港代表人士8月回家乡宁波来了。

“教育才能强国!我一定不辜负习近平主席的期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继续把教育事业做好。”香港环球航运有限公司董事包陪庆来到父亲包玉刚的故居,她深情地说,“教育强国也是先父包玉刚的‘中国梦’。先父捐资兴办了宁波大学。如今,宁波大学成为‘双一流’大学,这是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团结协作的成就。”

从宁波大学到宁波的几十所中小学,都承载着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教育梦,他们通过捐资办学,希望培养人才、创新科技,让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据初步统计,自2000年至今,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已向我市大中小学捐资超过16亿元(不含东方理工大学),有力助推了我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马亭亭

两所大学,一种精神

大学,对一座城市的影响,无比深远。从宁波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到宁波第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不同年代里诞生的这两所高校,承载着宁波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梦想与希望。

1985年,在宁波大学的奠基仪式上,包玉刚深情地说:“我住在香港,但生在宁波,是宁波人。我要为开发建设宁波尽力多作贡献。”此后,包氏家族以及其他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继续对宁波大学追加投资。至2024年6月,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向宁波大学捐资、赠送的款项、实物累计近9亿元人民币。

时隔37年,2022年12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启动建设。捐资人虞仁荣在奠基仪式上说,“在毕业以后的经商生涯里,在家乡办一所好学校是自己心底时时翻滚的梦想。”“作为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一直渴望能为家乡做些事,以绵薄之力回报这片热土。”如今,这所大学的核心区项目结构已经封顶,并且从全球各地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虞仁荣捐资300亿元的豪举,与他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包玉刚先生及包氏家族回馈桑梓的桩桩件件不无关系。虞仁荣出生在镇海区庄市街道钟包村,这里也是包玉刚先生的故乡。如今,他们捐建的两所大学,相隔仅四五公里,折射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

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走进镇海区中兴中学,学校创办人、近代著名宁波籍人士叶澄衷的塑像底座上,镌刻着上述十个大字。

清光绪年间,叶澄衷在家乡镇海庄市创办叶氏义庄,后改名为叶氏中兴学堂,也就是如今的中兴中学。这所学校里,走出了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等一大批后来的商界巨子,他们秉承了“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的理念,在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上贡献卓著。

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宽诚先生就捐资兴建了东恩小学和东恩中学;80年代,东恩中学重建,王宽诚先生先后两次前来参加动工典礼和宽城教学楼落成典礼,在落成典礼上,他设立了“东恩中学王宽诚教育奖金”(后改称“王宽诚奖学金”),并亲手将首笔奖金发给了优秀的师生。

王宽诚先生曾说:“国家要兴旺发达,培育人才是一个重大前提”。而邵逸夫先生也始终坚信: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如今,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传统,已经从第一代绵延至第二代、第三代。诸多新生代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捐资兴学的接力棒,慷慨解囊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这些校名,都是纪念

在宁波,有近百所以人名命名的学校,这其中,闪耀着很多捐资助学的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身影。

海曙区有闻裕顺幼儿园,“闻裕顺”为香港钟表业巨贾闻儒根(鄞县樟村人)之父最早开设的小百货铺之名,为闻儒根纪念父亲所立,上海、杭州均有同名幼儿园。

海曙中心小学又名吴剑鸣外国语学校,由祖籍海曙石碶的港商吴剑鸣女士捐资助学。孙文英小学原是布政巷小学,因港胞孙文英女士捐资改建而命名为现名。爱菊艺术学校原为宁波市红领巾艺术学校,因港胞孔爱菊女士捐资而命名。范桂馥小学因时任旅港宁波同乡会副会长的范思舜及兄妹捐资助建,而以其父名字命名。李兴贵中学是港胞李景芬女士捐资,并以其父亲之名命名。

镇海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和镇海区立人中学,受到了应行久先生及其儿子应立人的捐助。镇海区顾兆田幼儿园,为原籍镇海的港商顾兆田捐资所建。

鄞州区有李惠利幼儿园,由香港实业家、时任宁波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的李惠利捐资建造,另有李惠利小学、李惠利中学。

逸夫中学,由原五乡中学、宝幢中学合并新建时得到邵逸夫先生资助而得名。原邱隘中学因港胞李景芬女士资助,用其母之名更名为董玉娣中学。王笙舲小学由港胞董纪勋、王婷娟捐资建造,以其先人名字命名。

北仑区新碶中学得港胞顾国华、顾国和兄弟俩的捐资而易地新建,学校更名为顾国和中学。

宁海县长街镇毛洋小学,因五村撤并易名为五星小学,又因邵逸夫先生捐资而命名为五星逸夫小学。

说起宁波市惠贞书院,不得不提以天一阁藏书家范钦第14代孙、香港企业家范鸿龄先生为首的范氏家族。范鸿龄是香港十大超级“打工皇帝”之一,母亲倪爱贞女士生前一直情系故乡。有一年母亲高寿,范鸿龄就和兄弟姐妹商讨着如何给母亲祝寿。结果老人家说:“你们要给我过生日,还不如回宁波老家去捐所学校。”1996年,范氏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市教委拨款1000万元人民币,共同建设学校一期(初中部)工程,校名则在范鸿龄先生父亲(范惠卿)和母亲(倪爱贞)之名中各取一字而命名。

另有一些学校实蒙资助,但未直接用捐助者本人或其家人之名命名。比如,宁波市四明中学为赵安中先生等港胞捐资助建;宁海县知恩中学建校初,港胞沈炳麟、赵安中先生捐建了多栋建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校名含有知恩图报、不忘以办学成绩回报社会之意。

去年刚过30岁生日的镇海区龙赛中学,由包玉书、包玉刚等六兄妹共同捐资兴建。镇海区仁爱中学,则由定居香港的镇海籍侨胞张爱芳捐资助建。

设立基金,助推人才培养

捐资兴建学校和教学楼、图书馆等楼宇之外,设立基金,助推人才培养和聚集,也是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兴教的一大举动。

1986年,闻儒根先生捐赠人民币2万元,在宁波设置闻儒根奖学金,重点资助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师范新生,鼓励高考学生从事教师工作。

1989年1月6日,在全市16位个体工商私营企业者的联名倡议下,宁波市教育局委员会、镇海石化总厂等64家单位在《宁波日报》上联名刊发“倡议书”,呼吁成立属于宁波人自己的教育合作基金组织。当年1月16日,宁波市人民教育基金会成立,时任市委书记孙家贤同志担任名誉会长,首批捐赠款项176.528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帮扶。其中,香港幸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捐赠50万元,设置王宽诚育才奖。

时至今日,在宁波市人民教育基金会的账户里,仍然设立着王宽诚助学金、陈庆恒教育奖励基金、俞佐宸奖学金、寒窗基金等十余个助学基金,三十多年来帮助数千名宁波学子圆梦人生。

此外,宁波籍海内外人士还在宁波的高校和中小学校设立了“教师奖励基金”“奖助学金”“高层次人才引进基金”以及“师生交流基金”等形式多样的专项教育基金,积极推动宁波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

2024-08-23 爱国心 桑梓情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70661.html 1 3 宁波籍海内外人士捐资助学薪火相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