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优质资源。他们在教学中的实践、思考与教育故事,可以给更多的教师以借鉴与启发。“名师面对面·名师悟道”栏目,分享名师的教育故事。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带着各自的性格色彩走进校园,其中不乏偏执型性格倾向的孩子。发生人际矛盾后,“不听劝,不妥协,不理解,不配合”是他们的通常表现,也因此,更容易破坏同伴之间、亲子之间的友好关系。
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心灵的迷雾?首要任务就是打开他们的心扉,当他们感到被理解和尊重时,才能与我们建立信任关系,才会与我们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接受有效指导。在平时的教育探索中,我发现适当引入一些“焦点解决”的技术是与这类孩子有效沟通的好方法。
焦点解决,顾名思义就是“把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解决问题上”,它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这种理念改变了我们遇到事情喜欢先纠错的习惯,而是从助人成长的角度看到当事人的需求和动机,侧重通过积极正向的对话方式来促进当事人做出积极的行为改变。
主持人
记者 王伟 整理
讲述人
吴望舒
宁波市曙光小学教师
宁波市名班主任
抓住了她的一个“例外”,沟通变得特别顺利
发生人际矛盾之后,最让班主任头痛的是孩子性格执拗坚决不开口说话。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教育则无从谈起。
几年前,新接班的学生中有一个姓陈的女生,医生诊断为严重多动症。该女生经常对他人充满敌意,与同学发生点小摩擦就要动手,甚至会用指甲把对方的脸挠出几条血痕。当我教育、引导她时,她一声不吭,也不认错,只是气呼呼地盯着对方,要等很长时间后不良情绪下去了,才听得进老师的教导。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坚信“焦点解决”理论中提到的“例外”现象,不断去尝试发现陈同学事后愿意开口的特殊状态,并努力研究如何将该生导入正向期望。
有一次,遇到了类似情况,我首先问她的身体有没有疼痛。她说有一点,然后指给我看,右手臂那里确实有点发红。我用手帮她轻抚了几下,安慰了几句,接下去的谈话意外通畅。
我瞬间“捕捉”到了她的一个“例外”:在她和同学闹矛盾后,如果老师先关心她的身体,她觉得老师向着她,就愿意跟老师讲真心话。抓住了这个“例外”,就是找到了转变这个孩子的契机,慢慢地,孩子被引上了“正途”。
那么,怎样发现这个“例外”呢?我们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要放弃“解决问题”的传统思想,不纠缠于寻找情绪问题的原因,而是采用跳到局外看这件事的方法,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例外”收获。
肯定他有“很好的理由”,他才会变得乐于交谈
在平时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或家长经常会凭借经验或者出于责任感,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有时候恰恰会因为我们的主观判断失误而让效果适得其反。
临近毕业,哲同学的父母发现孩子接连几天没有按时回家,好几次到晚上8点多才进家门,问孩子去哪里了也不说。父母怀疑孩子在外面游荡,或者在哪里打游戏,就断言孩子变坏了,半夜一顿责骂。孩子照样一声不吭。
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二天课间把哲同学叫到走廊,温和地问他:“你昨天放学没有按时回家,家长问你时你也不作任何解释,老师相信你一定有非常好的理由。”哲同学回答:“是的,我当然有理由。”
他解释,他其实是在离家不远的书店里学习。因为临近毕业,练习卷难度增大,在家完成作业时动作慢,父母会不断地催促他,批评他,让他内心烦躁、难以专注,而书店里相对安静,适合写作业,也可以看一会书。至于不告诉家长真相,是因为担心父母知道以后,会经常到书店来把他“抓回家”。
看,这名学生确实有“很好的理由”,他是为了躲避父母的唠叨才不按时回家写作业的。最后,我和他父母交流了这件事情,提醒家长,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要尊重他,不要动不动就猜测,孩子的不合常理有时候恰恰是他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挑战孩子的闷声不响,教师和家长必须抗拒给予忠告和教导的诱惑,才能集中焦点,找出他们的想法、计划和喜好。必须永远假定,在孩子们莫名其妙、怪异、特殊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很好的理由”。
当我们使用“你一定有很好的理由”这个句式,用好奇、诚恳、企图了解的态度来倾听,他们会变得乐于交谈,开始用不一样的方式思考,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才能展开,而不是彼此关上对话的大门,而且我们听到的理由会比他们的行为更有道理。
使用“刻度化”技术,让问题和改变都看得见
“刻度化技术”是指利用数值的评估(如1—10),协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也就是,引导学生将他的问题在一个0到10的量表上呈现出来,把问题具体化,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可视化的视角。
男生王同学,疫情过后不想来校上学了。家长始终问不出原因。我去家访,当着父母的面,孩子低着头,什么也不肯说,手臂上、腿上留下的乌青据说是家长对他倔强性格的“棍棒奖赏”。避开了家长的面,我开始用“刻度化”技术询问。
“如果让你给爸爸妈妈打分,一点都不好得0分,非常完美没有缺点得10分,你怎么打分?”
“0分。”
“父母怎么做,才能得1分呢?”
“怎么做都是0分。”
一深究,我才知晓这个孩子为什么对父母的评价这么低。孩子的学习天赋不是很好,在家学习期间,父母时时刻刻严厉管教,孩子受不了了。随着交流的深入,孩子跟我说了一句:“我要跟他们硬拼,硬拼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上学。”
孩子说出了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我明白了,孩子厌学是为了跟父母作对。后来,在交流过后,父母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首先作出改变,亲子关系渐渐正常,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变得平和了。临近毕业,我让孩子再次给父母打分,一家三口喜笑颜开。
“刻度化”技术让问题看得见,让改变看得见,让目标看得见,有利于我们教师从问题中解放出来,增强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减少挫败感。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一技术,也能增加解决自我问题的信心,学会掌握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
“语言是开心的钥匙”。面对性格偏执倾向的学生,教师要多一点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要善用温暖人心的语言智慧地开启学生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