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顾常平
蟹到底长着几只脚?
这个问题源自荀子的《劝学》。《劝学》篇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在我们宁波,蟹是最常见的海鲜之一。每年秋后,大量的螃蟹爬上餐桌。依着一般的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蟹应该是八跪而二螯,非六跪而二螯。
最早发现荀子错误的是元代的李治。李治的《敬斋古今黈》云:“蟹八足而二螯,天下人无不识者,而荀卿子谓蟹六跪而二螯。许慎说文亦云蟹六足而二螯。荀卿赵人,仕齐三为祭酒,后适楚为兰陵令。赵、齐皆有蟹,而楚又蟹之乡也。荀子大儒而谓蟹六跪,何耶。”
李治的话大有讥荀子身在楚地而不识蟹的意思。对李治之 “天下人无不识”蟹脚说法,我是不同意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个形而上的大儒,平时没有细究形而下的蟹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李治大可不必“何耶”——大惊小怪的。
但历史上一直有人在替荀子的“六跪”说解围,且言之凿凿。众多的说法归纳一下,大体有几下四种:划水说,虚指说,品种说,相误说。
其一,“划水说”: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六跪”里。
这样的解说看起来很合乎生活的逻辑,其实是难圆其说的。蟹既能走旱路,又能走水路。旱路用二螯六跪,水路却主要靠后面的两个划子的。旱路是路,对蟹来说,水路就更是路了。所以这一说法行不通。
其二,“虚指说”:“六跪而二螯”中的“六”是虚指,所以也不必太深究是“六跪”还是“八跪”。
这样的解析看起来很合乎古代汉语的逻辑。古汉语里确实存在虚指一说,如“三、七、九、十二、千、万”,都可虚指,以表数目多。但“六”可以不可以呢?我查了许多的书,又去网上找,结果一例都没有。退一步说,“六跪”是虚指,根据对仗的原则“二螯”岂非也成了虚指?所以,这种解释同样也难以让人信服。
其三,“品种说”:蟹品种极多,有八足的,有六足的,甚至有四足的。且不说世上是否真的有六足蟹、四足蟹,单是“品种极多”一语,就有存心让人为难的嫌疑。除了专门研究蟹的以外,普通的老百姓,除了在菜场上见过脱脚少螯的N脚蟹外,见到过六足蟹、四足蟹的实在不多。我不知道荀子对蟹有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有一点可以知道,荀子写《劝学》,不会拿蟹脚去为难一般的读者。荀子的蟹,应该是最具普遍意义的蟹,也就是最常见的蟹。所以,这种解释同样也难以服众。
其四,“相误说”:蟹和虾也容易相误(虾即六跪二螯),说不定是后人传写之误,与古贤无关。其实这一说法,已经是肯定蟹跪是错误的,却把责任推给了传写之后人。持这种说法的人,大概自己心里也是虚的,所以他们只是说,“说不定是后人传写之误”。这样的说法,是不攻而自破了的。
这4种说法,说穿了就是替圣贤解围。一直吃着圣贤的饭长大,对圣贤怀有几分敬意,替他辩解几句也是人之常情。但圣贤不是完人,他们也有说错话的时候,经典里的矛盾,如果存心去找,也是有的。譬如孔老夫子一直对“食”的要求相当高,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但对要求有志于道的人却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这样说,虽有目的、场合、对象种种不同的情形存在,但其矛盾之处却也是明摆着的。但明白理事的人,谁又会拿它去攻击孔子?
在我看来,没有留心过蟹脚的荀子反而很有几分可爱之处。那种高大全式的无所不知的圣人,除了把其当神供起来外,我们实在也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
所以,《劝学》里的蟹有几只脚,如学生不问,我们大可不必理会,只需要把它冷冻起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处理,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大致也能对得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