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渐进式教学探索

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王伟群

【摘 要】 随着小语教材的文言文篇幅增加,12册教材14篇文章,课程标准也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基于教材,笔者提出从渐进策略作整体推进,从“读”领风骚,激发兴趣;授人以“渔”,理清脉络;品味鉴赏,咏涵探究等板块进行全程立体式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关键词】 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

2018年春节,随着央视《经典咏流传》播出, “凤凰传奇将进酒”“任嘉伦琵琶行”等词相继登上热搜,近几年传统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追捧,《中国诗词大会》更是引起国人重新关注古文。

2019年使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的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不仅有谚语格言,还增加了大量的古诗词、文言文和《论语》等,要求孩子熟练背诵,阅读检测也逐渐下移到四年级。小学古诗古文占30%,这是自教材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比例最高的一次。

一、文言文在教材中的编排和要求

全社会唤醒逐渐远去的传统文化,笔者通览了12册文言文,发现编排如下:

文言文的编排从三年级的单篇、短篇和“熟”篇开始,逐步向多篇、篇幅较长和陌生化过渡。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受到“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的影响。

三上人物故事《司马光》,基于现代文《司马光砸缸》,学生初次接触这个耳熟能详的文言文故事,课后要求:

1.跟着老师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原有的经验进行猜读,减少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性障碍,也就有了挑战阅读的兴趣。跟四到六年级纵向对比,文章篇幅逐渐增长,故事的情节性增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不变的任务——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小学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有效衔接,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自觉接受古文这一传统文化熏陶。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

2019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引导、激励和点拨,注重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学生阅读的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和娱乐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不求统解,不求甚解。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琢磨文章的内容,充分感知作者的思路,体会文章的意境。这种“由口入心”的渐进的诵读,每读一遍都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不知不觉会爱上阅读文言文。

(一)“读”领风骚,激发兴趣

教学中加强诵读,通过泛读、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增进文章内容的理解,重视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动情的朗读能渲染气氛,达到“未见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帮助学生真切地体验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作者的心声。学生在读顺的基础上朗朗上口,理清思路和层次,把诵读与会意结合,疏通文意。学生在读中识字悟文,教师指点如何断句,了解句逗,了解文体,读中自悟。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和原汁原味的相比,虽有些标点,但也要向学生讲解详细的方法。

1.寻找关联词与虚词,重点是语气词,都是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凡”“唯”“今”等,句首的关联词“虽”“既”“故”“而”“然而”“然则”等都是断句的节点。

2.名词、代词作主语,在其前面断开。比如代表你我他的“吾”“尔”“余”“汝”“君”“公”“之”“彼”“此”等。

(二)授人以“渔”,理清脉络

简明扼要地讲解必要而实用的古汉语常识,指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译,用不同的符号做记录梳理。文言文的翻译需要字字落实,句意顺畅,其中“调”和“增”两种方法不可或缺。

1.“调”就是调整。文言文的倒装句常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几种情况,翻译时要调整成现代汉语句式,才能更通顺,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如《伯牙鼓琴》中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样的感叹句为了强调、突出谓语“巍巍”的意义,就把它提前到主语“太山”的前面,按照现代语法规范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那悠扬高昂的琴声,好像高山一样巍峨挺拔俊秀!”

2.“増”就是增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在文言文尤为突出。常见的省略句有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等,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并加上括号。由于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主语常常被省略。例如《书戴嵩画牛》中“不可改也”省略主语,正是前一句描述的“古语有云”,翻译成“这个道理不可更改。”

为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我会在课堂上反复点拨,重点击破,古今比较,学会迁移。又如《两小儿辩日》设计精读理解文义、研读感悟寓意板块来理顺文章脉络: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他们的看法截然相反,理由是什么?争执不下,孔子怎样判决的?你能用现代科学知识解答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三)品味鉴赏,涵咏探究

教材文言文大多来自《世说新语》《吕氏春秋》《孟子》《列子》《韩非子》等经典名篇,都是简短的叙事文本,带有一定的思辨性。读透文本,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品味鉴赏:

1.抓关键词,纲举目张。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以《司马光》为例,“群儿戏于庭”,他们会玩些什么游戏呢?想象玩耍的情景。“众皆弃去”猜大伙为什么逃跑?是惊慌害怕,是没有办法,还是想找大人帮忙?“光持石击瓮破之”理解连续“持”“击”“之”的意思,想象演示。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由浅层走向深入研读。又如《伯牙鼓琴》中“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一句,教师设问“钟子期善听的‘善’表现在哪些地方?”“善听”体现在侧面描写表演技巧的高超——钟子期曰“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想象着伯牙鼓琴志在艳阳,志在皓月……

2.用勾连法,知人论世。

“勾”者,串通也;“联”者,连接也。教师循循善诱,把文本与相关知识(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联接起来,有助于加深理解。例如《司马光》一课,教学伊始认识“司马”是复姓。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7岁时遇上这样的大事,表现少有的沉着机智,长大后取得哪些成就呢?他生平著作甚多,最大成就主持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不妨看看《宋史·司马光传》了解他的一生。

不过,勾连要有针对性,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文学常识,课上适时点拨,恰到好处地穿插,帮助学生借助背景理解内涵;课后积累与作者、写作风格相近的作品,有利于联想作者的人格、品质和精神,体会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又如《两小儿辩日》一课,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等环节理解内容,设计作业菜单让学生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现代少年“我”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遇见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我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收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三、结语

文言文立体呈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暗含着中国传统的感性思维方式。“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语文学科文言文学习传承的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文化的教育”。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文言文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让小学生在课内外了解中华的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传统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为人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丰厚的基础。

2024-08-09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68606.html 1 3 小学语文文言文渐进式教学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