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优质资源。他们在教学中的实践、思考与教育故事,可以给更多的教师以借鉴与启发。“名师面对面·名师悟道”栏目,分享名师的教育故事。
很多老师都怕做班主任,因需日复一日地沉浸于烦琐且繁重的班级事务管理之中,事必躬亲。从晨光初照的清晨踏入校门,至夕阳西下的傍晚送走最后一名学生,班主任们始终如同守护者一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的成长与安全。然而,这种“保姆式”与“警察式”的双重管理模式,虽然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心与关怀,却也在无形中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心理。
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使他们在自我管理中取得发展的强烈愿望?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更需要培养。加上老师日常总会有一些培训、会议和教研活动需要外出,无法一直陪在孩子们身边。于是,采用“微小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成了我这几年来进行班级管理的新尝试。
主持人
记者 王伟 整理
讲述人
李丽
宁波市名班主任
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一小学
“微小组”的建立:
竞而不争 抱团成长
去年夏天,我送别了自己带的毕业班,让我欣慰的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进步。我是从他们三年级时引入“微小组”管理模式的,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三年级开始培养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合适。
一个班级,以五至六人小组为单位,采用自荐和推荐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七组,这就是“微小组”。那么,“微小组”如何产生呢?
我们先通过竞聘选出组长,担任组长的同学要求自主管理能力强,并能帮助同学一起进步。然后,组长可以招聘组员了,为了防止某一位有个性的学生没有组愿意接纳他,我会先让每一名学生列出自己的闪光点,如劳动积极、守纪律、才艺有特长、运动能力强等。最后,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签订“合作协议”,我们的“微小组”就这样产生了。
我们以其中一个“微小组”“旭日东升”为例来看“微小组”是如何运行的。该小组由组长璐璐及五名成员组成,五名组员中有一个是我们班的头号学习困难户——平平同学。“旭日东升”组之所以抢着要平平同学,是因为他虽然学习有困难,但运动能力特别强,可能会在接下来的运动会上为小组争得荣誉。
“微小组”建立后,小组成员之间先召开会议,针对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制定小组的评比细则,需全票通过才行。于是,从第二天开始,这个小组就开始了常规评价。
每日放学前,“微小组”轮流选派一名成员,对团体和个人进行表扬,对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最后由负责行为规范评价记录的同学予以记录和总结。
为了让平平同学在行为习惯上有所进步,其他五名组员还专门制定了一份“互帮互助”计划,五名同学每人一天,轮流帮助平平,真正体现了小组成员“竞而不争,抱团成长”。
为了让每个小组的记录更加方便、透明,我为同学们安装了“优化大师”这个软件,每一组的记录员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记录,“优化大师”软件会自动进行统计,并且及时发送到老师和家长的手机上。我们还定期评比“最佳微小组”“进步微小组”,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团结、向上”的氛围中逐渐成长。
“微小组”的故事:共同帮助骨折的涵涵
在“微小组”刚刚成立初期,也出现过小组成员之间因意见不合发生矛盾、组与组之间为了小组排名展开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作为班主任,要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让“微小组”成为团结向上的学习共同体。
新学期,班里转来一位新生,他叫涵涵。刚开学没几天,涵涵同学在家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骨折了,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三个月,这让涵涵的父母焦急不已:才到一个新的学校,还没熟悉新环境就发生了这样的意外。为了不影响涵涵的学习,他的父母准备每天背着他来学校。这个孩子放在哪个“微小组”合适呢?涵涵除了能坐在位子上正常写字看书之外,其他事情都无法完成,他无法独立上厕所、无法去食堂吃饭、无法去功能室上音乐美术课……我想,这就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把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大家商量着来解决。后来,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涵涵哪个组都不用放,他应该成为独立的一组。
我带着同学们重新修改了我们的评比细则,帮助涵涵也成为每一小组日常评比的一部分。如帮涵涵打饭由这组承包了,背涵涵上厕所由那一组负责了。每天大课间活动时间是涵涵最寂寞的时候,于是,七个“微小组”商量决定,每天每一小组派一名同学在教室里陪涵涵。三个月后,令涵涵父母感动的是,他的学习和生活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很快融入新集体,与同学打成了一片。后来,“微小组”还抢着让涵涵加入他们的小组。
我想,同伴们的用心陪伴,肯定能成为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微小组”的背后:自主管理 健康成长
抓住活动契机,把“任务”抛给孩子们,是锻炼他们成长的好时机。
“下周的班队课,学校定的主题是‘安全伴我成长’,这个主题班会的任务由哪一组承担?”很快,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最后,通过“竞标”,由“花之语”小组得到了承办资格。“花之语”小组选主持人、排节目……忙得不亦乐乎,而我负责帮“微小组”把好关,看活动的形式、内容是否健康向上。
再比如,校运动会召开前要选拔运动员,抓住这个活动契机,班级先举行了一次“班级运动会”,以“微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共由七支队伍参加,每名同学可以报三个项目,而这个活动的开展全程都由班主任和孩子们一起策划、组织,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项目可以参加。
经过几年的训练,我们的这个班集体变得更加向上、团结,多次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市级先进班级,直到毕业,没有一个孩子掉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有时候,我们真的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学着承担责任、解决问题,让他们拥有锻炼才能、展示才华的舞台。老师不是巨人,不该总以并不伟岸的身躯为学生遮风挡雨,应该让他们在风雨的洗礼中学会生存,勇于拼搏,学生就会在爱的沐浴中学会爱人、学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