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担心“一二年级相差不大,三四年级两极分化”

真的存在吗?背后原因是什么?

原因

学科难度增加 评价方式改变

“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特点。小学三年级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在低年级和高年级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叶建松说。

叶老师分析,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孩子心理、思维等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学业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学习科目增加、学习内容增加、学习的知识难度也逐步加大。比如‌学习内容从具体逐步到相对抽象,‌学习独立性要求慢慢提高。学习的知识难度方面,以语文为例,一二年级以识字、写字为主,三年级开始阅读篇幅变长,阅读理解上要求提高‌,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信息搜索、提取,‌‌而是要求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感受、预测、推断等;‌数学方面,运算开始变得复杂,计算量明显增加,解决问题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思维方式也逐渐从具体趋向抽象。‌

这些变化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会产生影响,‌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课堂参与度下降、‌学习成绩下滑。

在叶建松看来,这种学习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可能会伴随孩子整个成长过程,只不过,与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相比,三年级开始,由于学习评价方式、反馈方式变化等原因,学习结果的呈现更加显性。比如一二年级成绩往往以等第形式呈现,三年级增加期末测评,有时会以量化、分数的形式等反映学习情况,而孩子在某一学科反映出来的成绩如果不是很理想,也会随之被放大,其中一部分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某一学科表现不是很突出,甚至处于班级中下水平,与之前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就开始产生一些担心和忧虑,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此,其他老师也有相似的分析。

李胜捷是宁波市实验学校的数学老师,他说,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需要学生认识的是100以内的数及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学生很容易通过生活经验的迁移对学习产生正面影响。而到了三年级以后,学习1000以上的数,这时候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很难再作用到学习上来了,学习更注重体现学科的思维性和逻辑性。一二年级“吃老本”的同学,此时就会慢慢感觉到“吃力”了。

宁波市名教师、余姚市梨洲小学数学老师杨文杰从教已有27年,他认为,如果仅从成绩来看“三年级现象”的话,还与评价形式的变化有关。“一二年级解题时,往往是老师读题学生解答,或者师生共同读题分析;而到了三年级,以学生独立审题为主,很多人就不适应了。”杨文杰告诉记者,从一二年级的无纸笔测试,到三年级期末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上的变化也让部分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导致错误百出,好成绩自然也与之无缘了。

而在英语学科方面,有的学校三年级才开设英语课,有的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海曙外国语学校是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英语课的,英语老师曹岑表示,一二年级采取的是口语测试方式,注重听说能力,学生准备起来比较方便。并且出于对低段学生学习英语的鼓励,正式口语测试时有一次修正答案的机会,成绩相对来说会比较好。到了三年级,口语测试和书面测试相结合,书面测试涉及到对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考核,涵盖面比较广,复习准备起来有难度上的提升,而且没有现场二次更改的机会了,学生的成绩就会有一定的分层。

身心发展有先后 家庭支撑也重要

面对“三年级现象”,宁波市实验学校的李胜捷老师从另两个方面——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家庭支撑,进行了观察与分析。

一是身心发展。李老师说,学习这件事,在小学阶段其实拼的是“发育”。“发育”体现在手、脑、五官等器官在学习过程中的协同能力;体现在理解力、记忆力水平;体现在对自身学习的内省等方面。

从大数据角度来看,女生的“发育”时间要稍早于男生,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小学低段女生成绩普遍更好更稳定。这是阶段性特征,并不是总结性评价。“后发”同学的“稚嫩”是暂时的,随着他(她)“成熟”时间点的到来,会有追平甚至赶超的可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是家庭支撑。李老师分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学习内容的边界和学习时间的节点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的教与学对学生学习的培养已不再具有唯一性。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共同作用已成为当下学生学习生态形成的共识。家庭及其所关联的社会力量对孩子学习的支撑力度,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就表现地得更为明显。有家庭学习支撑的学生,在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优秀学习方法的摸索,以及知识点课后的查漏补缺等方面,都更具有优势。

方颖涵老师则从家庭教育方面分析了“三年级现象”产生的原因。她认为,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三年级时,这部分孩子有了更多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相反,那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欠缺,加上部分家长会认为三年级的孩子该有自觉性了,直接放手,从而导致孩子分化明显。

由于学习难度在三年级有了很大提高,比如语文写作,从看图写话到习作,不仅需要大量的识字量,还要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基础不扎实,或者课外一味追求“快乐童年”,就会导致知识积累跟不上学习节奏,学习能力也随之下降。

当然还有客观因素。在老师们看来,目前社会对孩子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孩子们不仅需要学习文化知识,还需要有个性发展,日积月累,就会让一部分孩子“静不下心来”,从而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

如何正确看待

“三年级现象”?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三年级现象”呢?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叶建松给家长们的建议是:

首先,从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家长当以平常心看待这一现象。

到某一个年段,遇到一些学业要求的提高或者调整,是正常的学习经历。放到孩子整个学习生涯来看,这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后面还将经历小学中段到高段,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而每个阶段,孩子必然要面临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要求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有成功的体验,也必然会有失败的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保持积极、乐观、良好的心态,从成功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心,从不足中找到问题、改进方法,不断完善自己,这些成长过程都将成为孩子生命历程中宝贵的财富,让孩子不断走向更好的自己。

其次,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家长当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孩子之间的差异。

一方面,孩子和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有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家长切勿拿“别人家孩子”的优势、专长和自己孩子的不足进行比较,更应该有意去发现、挖掘孩子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给予鼓励肯定和引导。

另一方面,孩子自身在成长过程中也有发展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体现在孩子自身各方面素养会有发展差异。孩子自身横向比较,比如有的孩子语言能力特别强,可能数感会差一些;有的孩子可能体育方面能力不突出,但音乐天赋特别好。纵向来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某一种能力也有发展高峰的阶段性,有的孩子三年级阶段可能数学素养不是很突出,经过小学阶段循序渐进地学习、积累,家长和老师共同正确的引导,到了初中阶段,孩子可能就会爆发出潜能,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也是不少见的。

2024-08-06 有家长担心“一二年级相差不大,三四年级两极分化”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67740.html 1 3 真的存在吗?背后原因是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