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小浃江中学 王蕾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国情类”教学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国情类”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优化策略,通过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理论指导与实践参与相统一、方向引领与学生发展相统一,更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助力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国情类”教学;优化策略
为了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的出台,可以说是以法之名激发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伟力。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学科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这一重要使命。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据此,本文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为例,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国情类”教学中嵌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以此厚植家国情怀。
一、锚定价值共识,坚持方向引领与学生发展相统一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教学目标具有方向引领的作用,为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必须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层面渗透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因此新时代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引领,也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从而实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迁移。
如结合本课内容,基于学情,围绕“价值共识、方向引领、学生发展”三个关键词,重点突出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这两大核心素养。通过视频观看顾诵芬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的选择,让学生理解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以此达成政治认同的素养目标;通过顾诵芬的航空报国事迹,提高学生的奉献意识,担当精神,使学生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利益,以此来落实责任意识目标。从而将学科知识、教学情境、学科素养三者有机融合。
二、重视榜样引领,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高度统一。要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重视榜样的引领,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说榜样的价值就在于,他们犹如指明方向的北斗,使人心向往之,激励着我们为了共同的梦想全力以赴。
如本课中,将“怎样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学科知识与两院院士顾诵芬的航空报国事迹相结合,在设计上采用了两条主线来整合教材(如右图)。
第一条主线以顾诵芬的事迹为主线,设置了三个环节,以此来展现榜样的力量,给学生以价值观和实践的引领。从为什么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怎样坚持国家利益至上、青少年怎样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利益这三个方面来厘清学科逻辑,层层深入。第二条主线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设置了三个活动,以此来链接学生生活,从寻找身边的捍卫国家利益的先进人物、评价身边的不理智爱国行为、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国家利益至上这三个方面展开,符合生活逻辑。通过两条主线的融合,润物细无声地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造飞机,卫祖国
寄深情,铸战鹰
助传承,守一生
教学
活动
顾诵芬的航空报国梦
歼八研制中的难题
顾诵芬对青年的寄语
教学
情境
寻找身边捍卫者
评说“爱国”捍卫者
争做忠诚捍卫者
学生活动
为什么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怎样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怎样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利益?
学习
任务
三、凸显情境启发,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自发形成的,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逻辑起点。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思辨性的教学情境,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原理、道理,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沉着理性、顾全大局的爱国共识,在生活中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在“国情类”教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原理都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先把“是什么”解释清楚,才能为后面讲解“为什么”“怎么办”做好铺垫。如本课中,讲到在科研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顾老还要坚持研制歼击机,体现了他具有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比较难理解,应以老师讲解为主。故出示四张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因此要捍卫国家利益,首先要具有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和材料的辅助,将原本不好理解的问题,变得更易理解,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打好理论基础。
本课中在突破“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如何选择”这一难点时,利用真实情境,以榜样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顾老的选择,从而完成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关系的思维导图(如右图),并说说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如此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将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在课堂中。
通过教师创造的启发性教学情境,结合有梯度问题的设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落实学为中心,从而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
关系思维导图
联系
区别
国家利益
整体的,长远的
一致的
反映
服从
集体利益、个人利益
局部的,眼前的
四、强调多维体验,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参与相统一
“国情类”教学中有些爱国主义的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需要具象的素材加以辅助。
如本课中,从顾老的航空报国事迹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应该怎样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同桌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着眼长远、顾全大局的国家利益观。也能够在顾老的事迹中,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来归纳如何捍卫国家利益。让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同桌交流互动的分析归纳中内化。在教学过程中,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将原本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动,自行归纳总结,大大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在本课中,还列举了生活中不理智爱国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观点评价,使学生对“要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这样才能真正捍卫国家利益。”这一观点有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还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落到行动之中。在最后汇报阶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生互动,当然教师也要做好及时引导,抓住课堂的生成。在汇报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真情实感和获得感。
本课的最后布置了为电影《万里归途》撰写影评的延伸作业。以撰写影评的方式,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将学生的课后休闲方式关联课堂,围绕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选择真实外交官故事改编的电影,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性,让学生真切感受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去理解前辈们的选择。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扩大道德与法治课堂范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之上,更应该回归生活,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做好跨学科融合,让学生有更多不同的亲身体验。这不仅可以将学科知识用于指导生活,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思政课,我们要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路径,将两者有机整合,最终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润泽学生心灵,助力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和接班人。
论文投稿邮箱:xiandaijinbao@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