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幼儿园 钱海霞
【摘 要】幼儿之间能互相分享,就会友好相处,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本文以分享行为教育的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旨在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使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学习正确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分享行为;幼儿;培养探索
一 、分享行为的定义及重要性
分享行为是指把自己的快乐和需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学会把自己的快乐分给别人。与他人共同享用自己的东西,它属于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目标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分享已经列入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分享行为的现状原因
从目前幼儿园教育的情况来看,分享教育不容乐观,幼儿分享行为较少,主要受以下三种因素影响:
1.认知发展特点: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自我中心”的观点,是指前运算阶段的幼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
2.缺乏分享技能:幼儿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
3.家庭教育不当:当前幼儿很多是独生子女,缺少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没有互爱互让的经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与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无形中滋长了他们自私心理和行为。
三、分享行为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享涉及了多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重要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那么,分享行为教育该怎样开展?在具体活动中,又该如何有的放矢实施教育?笔者从以下七方面对幼儿分享行为教育进行初步培养探索:
(一)遵循规律,适宜引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在了解幼儿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要特点后,老师应科学看待幼儿不愿意分享的原因,根据年段,进行分享行为教育的培养。
一般而言,分享行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小班分享行为发生的频率下降,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于物品的所有权概念开始建立,加之高度的自我中心,使得他们非常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大部分小班幼儿虽然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在行为上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对于小班幼儿园,教师应引导幼儿不争抢、不独霸玩具。中班幼儿是“均分”阶段,这个阶段的分享行为还具有对象性的特征。教师要耐心引导,告诉幼儿对大家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分享是每个人都可以玩,而不是把玩具送给别人,让幼儿对自己的物品有安全感。大班幼儿是“慷慨”阶段,他们分享的动机或希望分享的意愿是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在分享行为教育中引导幼儿对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体验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二)注重榜样,情感互动
幼儿社会性的学习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有分享的意念。如:做生活的有心人,常常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慢慢的,幼儿也会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高兴的、伤心的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通过情感分享,在亲近中建立彼此信赖,使幼儿开始逐渐形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孩子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在对他们进行分享教育时,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孩子达到同样的要求,要考虑到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学策略。如有些幼儿比较敏感和内向,但是心思细腻,认真聪明,而且对自己的东西保护备至,轻易不让人碰。笔者阅读了有关如何教会幼儿分享等方面的文章后,注重平时的教育引导,给幼儿创设分享的机会,而同伴一定会有礼貌地说声:“谢谢”。让这样的孩子感受到真实的分享,我又会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而对于一些个性强的孩子,我采用说服、引导,适当地给予其他的补偿。因为这样的孩子有时会有逆反心理,虽然在老师面前做到了,但转过身就不一样了。有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特别要面子,当他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表扬他,给他适当地戴一戴“高帽子”,他就会自我感觉特别好。由此强化他的分享行为,然后他就慢慢想去做,做多了也就习惯了。
(四)因势利导,换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争抢玩具等现象,很多老师为了图省事,或者让一个孩子让出来,或者是把玩具拿走。全然没有想到这时的冲突是一个很好的分享教育契机。实际上,生活中的实际引导,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奇奇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看他带来的拼图。但当有人帮助他,或者动手拼一下时,他就马上抢过来,紧紧抱住自己的拼图,哭着来告状。我就让他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他带了玩具来,你也想玩,他不肯,你会高兴吗?你还会继续愿意和他做朋友吗?”他摇摇头。我说:“那怎么办?”他想了想说:“我和他一起拼图,一起分享!”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应站在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要过多的干涉,耐心地等待孩子将其需要显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对于分享教育,更加要求教师作为一位仔细的观察者。
(五)积极创造,一日渗透
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一起操作、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我们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分享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比如在晨间进行分组游戏时,由于每组材料和场地有限。在游戏当中,孩子间必须学会相互协商、共同享用,这样才可以保证每一组幼儿愉快地游戏。同样,组与组之间也必须学会共享,才能保证大家都能玩到各种类型的活动。在角色游戏中,提供的道具数量不足,幼儿之间必须学会共享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科学区中探索性操作的玩具,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同时,我在日常的互动活动中,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合作完成手工作品。在通过画画、贴贴、剪剪等共同创作的过程,孩子们体验到了分享,在看到一个手工品时,更是感受到了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快乐。
(六)积极表扬,形成意识
从需要层次论来看,幼儿很喜欢得到老师的赞美,当幼儿有了分享行为时,及时鼓励表扬,以强化孩子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向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一样。在班级里,可以设立一个关于“是否分享”奖惩机制,如果孩子做到了分享的某个内容,我就在他这个项目上贴个笑脸。如果表现不好,就又把前面的撕下来。对此,孩子们表现得很积极,每当做完一件与他人分享的事情后,总会乐呵呵地跑来告诉我。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分享。
(七)家园合作,共同培养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更加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在分享行为教育中,家园要形成一股合力,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家长也要交流在培养孩子分享行为中的经验。同时当幼儿有分享行为时,家长要及时采取微笑、赞许等激励方法让幼儿感受到认可并产生快乐和满足感。
四、分享行为教育的启示
分享是幼儿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通过多种具体的实践,帮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享,使幼儿懂得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别人一起分享,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分享让幼儿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商量,学会等待,学会轮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了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相信与时俱进的分享,会使幼儿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在交往中学会互助,在矛盾中学会解决。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