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故事课文教学路径探索

——以《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为例

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

吕玉兰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伟人故事的课文占有一定比例。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写的是毛主席的故事,《朱德的扁担》写的是朱德的故事,《难忘的泼水节》写的是周总理的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写的是邓小平的故事。这类课文往往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因此,如何把握好伟人故事课文的特点、确定价值取向、探索合理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在平时的伟人故事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情况,教师受人文教学思想的影响,对于伟人故事课文中体现出的极强感召力的精神境界过于强调,把课堂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者历史课;另一种情况,教师受语用教学思想影响,将目光仅仅投注于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上。这两种厚此薄彼的情况都有失妥当。所以,让伟人故事课文教学既体现语用教学的特质,又实现人文教学的育人功能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笔者以二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为例,浅谈第一学段伟人故事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一、教学定位

要践行文道统一

伟人故事的教学定位要建立在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的前提下,将语文实践活动和立德树人教育相融合,在文和道的统一中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正确把握教学价值

2022年版本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和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 《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通过讲邓爷爷在天坛公园和小朋友一起植树的真实故事,让学生走近伟人,感受邓爷爷植树时的一丝不苟。

在教学中对于邓爷爷形象和品质的感悟,可以把语言文字实践和感受人物的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通过 “字、词、句、篇”四个层次的学习场域的语言实践活动感悟邓爷爷的精神风貌的结合来实现双线并轨。

(二)实施文道双线并轨

《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语文要素是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而立德方面是学习邓爷爷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抓手,两条路径”来实施双线并轨。

1.以关键词句和习题为抓手

伟人故事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往往是文道结合的生发点。《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第一组关键词是“握、挖、挥、移、扶”这组动词。在教学中,除了落实这些词语的音、形、义,还需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演、朗读的形式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植树情境,感悟邓爷爷热爱劳动,爱绿护绿的形象。

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敏感把握、学习提示、课后习题这些资源实现双线并轨。

《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有一道习题,要求学生默读第3小节,借助课文插图说一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首先,这个练习明确了输入内容,突出了练习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最具体也最直接的描写邓爷爷植树的段落。其次,为我们明确了输入方式,就是借助朗读、观察插图、并试着表达这样的方法来学习重点段。第三,为我们明确了语言输入的目标,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之后在运用。使得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达到学习、积累、规范语言的目的,讲书面语言转换成为有声的语言。鉴于此,教学中要充分给足时间,帮助学生切实说好邓爷爷植树的情景,这样同时也感悟了邓爷爷护绿爱绿的形象和品质实现文道双线并轨。

2.以读引路

伟人故事的教学很容易陷入说教的泥潭。但其实,落实“双线并轨”最朴实、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恰恰是“读”。尤其是伟人故事课文距离学生较远,更应该花时间来读文章。在《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教学中可以安排以下环节“读”课文。

(1)把生字和新词读正确。再出示天坛公园和铁锹的图片,齐读相关句子。

(2)教学完第三小节后,安排演一演环节,也是请大家先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要怎么演?

(3)请一生读第3自然段,一生上台演。

(4)请其他的小朋友们做导演,对照着课文,认真观察他演得对不对,进行评价和指导。

(5)再次引导:演绎种树情景之前还是先读好课文。再一次齐读第三段。

(6)请同学再次演绎,同学们从精心、小心、仔细这三个关键角度出发,再次点评。

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读“言”、读“意”、读“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邓爷爷种树时的一丝不苟,实现文道统一。

3.以讲为径

2022年版课标在三个学段中都提出了讲述革命故事、伟人故事的要求,并将 “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作为阅读教学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讲好伟人故事,是感悟伟人精神、传承正能量的好途径。

《邓小平爷爷植树》课后也要求课文内容和插图,说说邓爷爷的植树情景。所以在教学第三小节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根据板贴“挑选树苗”“移入树坑”“挥锹填土”“扶正树苗”的提示,先概括地说一说邓爷爷植树的经过。接着聚焦关于“扶正树苗”这个细节,引导学生想象并讨论如果邓爷爷发现树苗不是很正时,会怎么说,怎么做。把这一步讲清楚,说具体。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邓爷爷给树浇水的细节。这个内容课文中并没有写道,但恰恰可以提供学生想象,使故事讲得更节生动。最后,组织学生按照“挑选树苗——移入树坑——挥锹填土——扶正树苗——提桶浇水——载好树苗”的顺序,充分练习,尽量达到全班同学都会讲。对于表达较弱的学生,引导他们可以借助原文中的语言,实现内化和积累;对于表达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借助插图,发挥想象,丰富表达形式,并发展语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学生对于课文大意的把握,实现语言内化,还能大大激发学生对邓爷爷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从而增强学生对于邓爷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以此来完成对于伟人故事的口口相传和对伟人精神的代代传承,实现文道双线并轨。

二、教学联结

须缩短认知距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课外生活、课外阅读以及科普知识中能实现整合与融通,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一)适度补充资料

在伟人故事的教学时,适当时补充资料,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加深理解。在《邓小平爷爷植树》开课伊始,通过补充资料,让学生知晓3月12日是植树节,每年春季是植树的最佳季节。还通过补充个人简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故事主人公邓小平爷爷。教学生字时,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认识铁锹这个农具。这样以补充的资料来联结,拉进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

(二)联结现实生活

在伟人故事课文中,许多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能够找到对应群体的。对此,教师在执教时可以联结现实生活,找到与现实生活中的共同点。在《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教学中,学完第三小节时,可以先指名让一位学生演一演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再请其他同学当小导演,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点评:“精心挑选”这一个动作有没有到位。同学们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会联想到,挑选最茁壮的就是最绿的最大的,要左看看,右选选,经过反复比较的动作,才能演绎出邓爷爷的“精心挑选”;种下以后还要跑到几步以外瞄一瞄;摇摇头再进一步扶正,从而是学生真正切实地体会到邓爷爷做事情时的“精心”和“仔细”。这些具有综合性、情境性的学习任务将文本与现实的生活联结,能拉近学生的认知距离。

三、教学过程

应遵循阅读规律

伟人故事课文教学特别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寻找符合学生的真正有效教学路径,开展真实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伟人故事教学的实效。

(一)把握学情起点

伟人故事的内容和时代都与学生距离很远。教学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情况,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如《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中,因为学生从没听说过铁锹,不会读“锹”这个字的读音,也就没有见过铁锹,更不清楚手握铁锹应该怎样做。于是“铁锹”一词就成了难点,老师一一耐心地纠正读音,展示图片,再让学生模仿手握铁锹的动作,根据学生的起点教。

(二)遵循阅读规律

多数老师教学伟人故事时,常常会在一开始围绕“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直奔主题,展开教学。这样教学往往会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阅读感受,违背学生常态的阅读规律。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由同学演一演邓爷爷动作后,请其他学生担任小导演评一评。当点评的同学提到“精心、小心、仔细”没有演到位时,老师请大家讨论如何演好?请刚才的小演员再一次根据导演要求,做到“精心挑选”、“仔细看”、“小心扶正”,再采访这位同学的体会。学生就顺理成章地体会总结出邓爷爷很辛苦,种树一丝不苟。这样更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使得学生在对于课文的理解就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于邓小平爷爷这个人物的感受也是逐渐清晰的。

综上所述,伟人故事的教学课堂中应当把握好伟人故事课文的特点、确定价值取向,探索合理的教学策略,践行文道统一,缩短学生认知距离,遵循阅读规律,展开真实的学习过程。我们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伟人故事的教学路径,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2024-05-31 ——以《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为例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55643.html 1 3 伟人故事课文教学路径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