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探究

宁波市小浃江小学 许笑笑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习作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交集的桥梁,在习作教学中合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对提高习作课堂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宁波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文化。整合宁波地方特色文化,将其运用到习作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利于对宁波特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一、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习作教学中的融入价值

(一)巧借地方资源,拓宽习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有无好的作文素材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被山河湖海宠爱着的宁波,是三江口的繁华依旧,是东钱湖的烟波浩渺,也是九峰山的重峦叠嶂,更是洋沙山上远眺东海的壮阔。在阳明故居,学生可以追溯历史印记,学生可以了解王阳明像,熟悉王阳明人生,感受王阳明魅力;在宁波帮博物馆,学生能够感受“宁波帮”不畏险阻、勇创大业的知难而进精神;在天一阁、院士公园和宁波书城等地,学生能感受到宁波人崇文重教、崇德向善的美名,宁波人的一举一动皆彰显着知书达礼、行而优雅;在宁波大学以及以人物冠名的医院、图书馆及各类慈善公益基金,感受宁波人的知恩图报。随处可感的、富有宁波特色的人、事、景、物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这些优质素材。

(二)感受地方文化,形成文化认同

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系列分析,杭州、宁波成为1618.65万“浙漂”首选的两大城市,而每3名宁波常住人口中就有1名来自省外。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70%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生活适应和城市生活适应,即真正做到“宁波,来了就欢喜”。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引导学生增进对宁波特色地方文化资源的了解。宁波正在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宁波样本”,这需要每一个宁波人,尤其是“新宁波人”加入其中,让文化浸润成为一种日常。在习作中融入宁波地域特色文化,是推进“新宁波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经由习作融入,让宁波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三)践行地域文化,传承宁波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目标,其内容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其中,“文化自信”列于首项,显然是要凸显文化自信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语文学科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作又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在习作中融入宁波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还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要求规范自己,勉励鞭策自己,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为宁波打造“全域文明之城”贡献力量,做“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习作教学的路径

每个传统文化的学习重点并不在于学到了什么知识,文化的传承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在习作教学中,笔者通过“探寻宁波—立足特色—整合资源”引导学生将宁波特色地域文化融入习作。

(一)探寻美丽甬城,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是学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四下第五单元习作《游 》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和认知“四知”宁波精神,笔者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探寻宁波,做到真真正正的“就地取材”。

笔者在第二单元教学时就布置“探寻宁波”的课外实践活动,为的就是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和时间体验宁波这座城市,进而发现符合学生需求的习作素材。为打开学生素材积累思路,笔者引导学生从“山河湖海”“宁波各区旅游景点”“宁波美食”“宁波红色景点”“宁波名人”等维度分小组搜集相关材料。以“山河湖海”小组为例,小组成员在亲自“打卡”、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出以下表格:

通过系统化的梳理与汇总,学生不仅得出了一份份游玩或打卡宁波景点的旅游路线或宝藏地图,而且在探寻的过程中沉浸式体验宁波文化,感知宁波精神,继而为习作储材。

(二)立足地域特色,搭建习作支架

支架教学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能够推动学生的自我学习。在学生现有的习作水平和习作教学目标之间搭建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在支架构建时,笔者有意识地渗透宁波特色地域文化,助推学生将宁波特色文化融入习作。

搭建情境支架,沉浸体验。仍以四下《游 》为例,这是一篇游记习作,执教时,笔者尝试搭建多元习作支架:搭建情境支架,沉浸体验。教师帮助学生回忆在宁波游玩的景点及游玩情景,多数学生都有过“游宁波”的经验,学生的创作热情得以激发。搭建图文支架,思维可视。《游 》是一篇游记,单元习作要素指出,学生要能按照游玩的顺序写游记,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要求。思维导图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游记的顺序,而且做到重点和特点的突出,不会出现文章的无序和混乱。写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先以“游览思维导图”绘出自己的游览路线,这样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游览顺序,让习作思维的逻辑性显性的展示出来,促进学生习作的有序表达。搭建范例支架,模仿迁移。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开始,习作也不例外,模仿借鉴是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完成第一次习作后,笔者借助“镇海小语”公众号中《游 》的例文,如《游杭州湾湿地公园》《游梁皇山》和《游雪窦山》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素材,以及通过阅读他人习作再次体认富有特色的宁波地域文化,同时获得习作表达的支架。

(三)整合内外资源,形成精神认同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安排了8个单元左右的习作练习。从各单元导语页中的语文要素来看,教材对于在小学阶段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着系统的考虑,在习作训练目标与要求之间注重体现年级之间、学段之间的层递性。另外,文化的理解、认知和内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系统性地学习和体认。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宁波地域特色文化的魅力和深刻内涵,感悟宁波精神之魂,感动宁波城市文明之真,发现宁波的美、宁波的好,笔者将宁波地域特色文化和四下各单元的习作进行有机融合。如下表所示:

教师对课内和课外宁波特色文化进行了系统地融合与整理,形成了主题性的学习。经由一学期的习作练习和指导,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从而形成对文明宁波的文化认同。

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只是知识讲解、文字记忆,还包括培育文化精神、滋养文化情怀、实现文化引领。我立足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用“习作+”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要,促发他们在习作中感知身边的文化,传承文化。

2024-05-24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54480.html 1 3 基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探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