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钻研课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教学探索与创新;用生动活泼的科学活动,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探究和质疑精神的学生。他们以生为本,走在课改前沿,积极承担教学展示、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工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全国、省市舞台上展示教学成果。同时,他们热情地把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担任跨区带徒导师等工作,指导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为提升区域教育、乡村教育作出贡献。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整理
邸薇
海曙区古林镇布政小学
省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小学科学)
教育理念:用真情教书,用真心育人。
她善于研究儿童视角下的学习,用生动活泼的科学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和科学思维。她组织开展富有挑战性的校园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科学素养。她曾负责指导孩子们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全球最大学生环保实践项目“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她组建教师指导团队,策划活动方案,环保实践研究成果显著,孩子们喜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她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承担教学展示、送教下乡、讲座报告、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工作。担任古林镇乡村名师工作站、区名师工作站、宁波市特级教师跨区带徒导师,团队成员成长迅速。
纪峥斌
鄞州区东南小学
宁波市名校长、
宁波市名教师(小学科学)
教育理念:做一个孩子记得住的科学老师。
他秉持“做一个孩子记得住的科学老师”理念,以“与学生一起真刀真枪地研究实践”为主要落脚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教学探索。
2002年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中国教科院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认可下,他成为教科社全国小学科学教材培训专家组成员,跑了很多省份,参与教材分析和教学实践指导。在共同提升各地小学科学老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他走进科学,理解教材编写的脉络和内在逻辑,高位提升自己。他的科学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于2008年被评为宁波市名教师。
担任校长以来,他又致力于推动校内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升。
费海明
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
省正高级教师(中小学信息科技)
教育理念:世界充满结构,唯有解构、建构,方能化知成智。
带团队、研课程、创课堂是他的热爱,也是他的常态。他带领团队开展《联结与活化:大概念视野下的信息科技深度备课》和《解构与建构:由“象”至“理”的信息科技深度教学》系列实践性研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所在区域获评省优秀教研组1个,获评市新锐教研组1个,获评全国优质课(基本功)荣誉6项(其中3项特等奖);自主研制《信息科技自主学习智能课程系统》等3项原创软件,覆盖全区中小学,探索素养导向下的智能学评,获评省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区域信息科技学业质量超省平均水平,在创客教育领域连续7届获市创客大赛优秀组织奖。
曾获全国优质课特等奖、省优秀教研员等荣誉称号。
任洪
鄞州区教育学院
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宁波市名教师(小学科学)
教育理念: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
3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创新。在省内积极参加“浙派名师”“千课万人”等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还应邀到十多个省(直辖市),为当地科学教师作教材介绍、上示范课、作讲座。2次在全国会议上进行教材分析,做试教报告。中国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科学课》杂志曾多次发表他的课堂实录。
被宁波市教育局聘为中小学继续教育导师、跨区带徒导师,担任省中小学名师工作站学科导师,被宁波教育学院聘为中西部校长培训项目理论导师等。他热情地把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多年来,他带的青年教师中有的被评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有的被评为宁波市名教师,更多的徒弟成长为学科骨干教师、教坛新秀。
谢梦璐
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宁波市名教师(小学科学)
教育理念:知行合一,培育全人。
“细腻、新颖、简约”是她的教学风格。她坚持常态课每课精研,STEAM项目课《时间胶囊》,获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她觉得最有意义的是贵州送教课,让贵州的孩子们喜欢上科学。最有意思的是在新西兰上天文课,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让两国师生回味无穷。
她在组织科普活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满满的热情,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多次被评为各级科普工作先进个人。他认为,孩子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要扎根于科学课堂,更要依托丰富的科普活动,“学校科技馆漫游”“南北半球星空探秘”等都被评为优秀的案例。
她还致力于小学天文教学研究,主编的天文教材《童眼望星空》正式出版,精品课程获市一等奖,学生在各级天文竞赛中成绩优异。
许憬
余姚市兰江小学
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宁波市名教师、
宁波市名校长(小学信息科技)
教育理念:让教育精致,让学生自主。
他潜心信息技术课堂研究,构建了“激、试、议、练、用”五环节模式。先后参与浙江省、宁波市两级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专题报告百余场,足迹遍及江浙地区。近几年积极推进学科改革,将算法思维、计算思维引入课堂,并开展了学习情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尝试,先后有30余篇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主持的多个省市级课题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致广大而尽精微”。他努力实现着发展项目的核心化——精简,教育管理的精细化——精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精准,师生成长的个性化——精品,为地方教育贡献着兰小经验。
他先后担任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余姚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宁波市特级教师带徒学科导师组组长,致力于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