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教育行业发生了深刻变革。记者对此展开了深入采访调查,虽然老师和家长们对于“孩子使用AI做作业”这件事情的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AI作为一个工具,它带来的便利性,很多人都享受到了。由此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学生如何正确运用AI?教师应该提升哪方面的素养,才能与AI形成互补,在人工智能时代进一步发挥“人”的优势?
记者采访了多位一线教师和教育界的专家代表,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人机协同是未来的趋势。作为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更新教育理念。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一线老师
需要提升审辨力和创新力
陈明明是宁波建设工程学校语文老师。她认为AI擅长处理客观、标准化的内容,但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我们可以借助AI搜索丰富的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实现跨学科教学。比如借助AI绘画,将文本描写转化成图画,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也可以利用AI撰写教案的基本框架。”陈明明说,值得注意的是,AI无法替代人进行情感交流,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文精神,与学生形成情感认同。
宁波市小学数学学科骨干、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花园校区教导主任朱震绯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认为AI确确实实地提升了教师工作效率。“教学似乎变得很简单。课件是现成的,教案是现成的,作业也是现成的,海量的学习资源与信息,充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周围。这其实给新时代的教师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她话锋一转,表示教师不应该仅仅沉醉于AI带来的便利中,要提高审辨力和创新力。
所谓审辨力,指的是“审慎辨别”。朱震绯认为,教师可以采撷到优质的课件、教学设计与作业为己所用。但“采撷”并不是“拿来主义”,也不能“迷信权威”,而需要教师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慎地辨别与选择。
教师要立足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课堂,审慎地筛选各种教学资源。要学会辨别:采撷的教学设计是否是“素养立意”的,作业是否匹配了自己的课堂,是否适合“自己班”的孩子。
创新则意味着“突破”。朱震绯表示,教师要能够不断突破传统,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技术。利用课件,让课堂变得更具有互动性;利用大数据,诊断学生的作业痛点,为其提供精准化的教学服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打开世界的新大门;利用有趣的学习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AI评价技术,借助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总之,教师要不断利用新技术,守正创新,让AI赋能教育。
教育专家
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机会
“未来必将是人和机器共存的时代,这会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补齐教师教学的短板。也就是说,学生如果使用人工智能解决学习问题,这就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不能拒绝而应该去引导。”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冯祖扬说。
在冯祖杨看来,老师首先要会使用人工智能。因为以后人工智能的使用,就像我们现在使用计算器一样便捷,所以要引导学生如何设置提示词。
“原来我们使用平板主要是用于错题纠错,那是低级的运用。如何做到通过平板让课堂更加开放,深入应用,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用人工智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人工智能。”冯祖杨说。
冯祖杨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时代的到来,对老师而言,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因为从前教材上的一切内容都是正确的,但AI给出的答案正确率却无法保证。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对AIGC给出的结果进行质疑批判。
这也和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信息科技教研员田靖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人工智能时代,特别是信息课程的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底层知识和底层思维的建立,这样才能分析鉴别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知识,破除人工智能给我们建立的信息茧房。不依赖人工智能,才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
“发现问题”的能力成为关键优势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信息科技教研员夏正仁表示,随着AIGC技术在生活生产领域的大量应用,在各个专业领域,习惯追求“知识不对称”的势头,必会被AI削弱。因为当“解决问题”已不再成为普遍性问题时,“发现问题”意识与能力,就开始成为行业竞争的新优势。在此背景下,教育应该率先作出改变,更新原有教育教学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授课角色,积极成为课堂教学中智能社会情境的创设者、学科活动的引领人、AI资源的提供者。”夏正仁认为,老师们要将新课标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落实到位,不能只关注知识传授的多寡,更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育、必备品格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各门学科都要增加与AI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并改变过于强化分学科教学的旧有模式,积极落实跨学科学习的理念。
杭州市建兰中学特级教师金敏也敏锐地洞察到,AI技术将彻底改变教育的基本逻辑,重新定义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因此,金敏认为,老师要以创新和创造为目标,以更开阔的学习方式,培养能够在复杂系统中发现新机会并创造新价值的愿景领导者。
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得以实现
因材施教,最早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AI的出现让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得以轻松实现。
温州市瓯海区信息科技研训员朱蕾认为,孩子未来不仅会有传统意义上的同学,而且会拥有自己的AI学伴。因此在这个时代里,教师应该更注重与新技术同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撬动教与学的变革,找到AI在读写课程、自主学习、支架搭建等方面的发力点。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主任、浙派名师培养工程信息科技学科负责人徐光涛也同样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教育,人机协同是未来的趋势。教师在这一变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技术,更要引导学习者科学、理性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人机协同,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特点的个性化教学,进而不断提升学习者的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并引导他们探索学习和生活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