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兴则城市兴,高教强则城市强。5月10日,高等教育强市建设暨全市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强市建设工作。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钟颖
成果:实现我市高教内涵式提升、跨越式发展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坚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注重整体推进、分类施策,实现了我市高等教育内涵式提升、跨越式发展。
让我们具体了解下这些优秀成果:
首先,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加快打造新时代高校党建高地,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等5个院系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中药学院教工党支部等27个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被评为浙江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米娜工作室”获评国家级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同时,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增强高校硬核实力,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28个专业入选国家本科一流专业,宁波大学水产学科实现全市A类学科评级突破,并入选“十四五”省登峰学科。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等6所高校32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宁波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等3所高校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新增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2个硕士授予权单位和8个硕士点、3个博士点。
科研是高教重要职能之一,我市三年中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充分发挥高校创新策源地作用,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自主培养两院院士“零的突破”,新引进全职院士18人,国家级人才156人,省级人才111人。宁波工程学院获批科技部“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6所高校获评1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5所高校687个项目获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5所高校29个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大学之大”滋养城市、支撑城市!三年来我市高教服务地方成效显著,累计培养毕业生16万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190万人次。高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公共项目近6000项,科技合作经费总额达16.7亿元,专利转化1169项。宁波大学“大学小镇”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入选教育部精准帮扶项目,“盐碱地青蟹养殖”项目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优秀案例。宁波获批国家产教融合首批试点城市,宁波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入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浙大宁波理工现代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宁波财经学院大宗商品现代物流学院等11个学院入选省级以上现代产业学院。
此外,我市高教安全底座持续稳固。加强平安校园建设,12所高校被授予省4A级以上平安校园称号,其中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被评为省5A级平安校园,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8所高校被评为省4A级平安校园。
作为:抢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机遇,全面推进高教强市建设
高等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标定了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样也影响了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当前,我市正积极抢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机遇,全面推进高教强市建设。我市坚持战略引领、服务需求、分类建设,全方位推进高教强市建设,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提供坚实的科技、人才支撑。
首先,强化党建统领,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学校治理体系,坚决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强化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加强思政教育。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增强思政实效,培养造就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守牢安全底线,健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例会制度,构建校园安全治理机制,筑牢立德树人安全屏障。
同时,强化政策统筹,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推动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跑出教育加速度与高质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实施高校一流学科专业“双提升”行动,重点支持理工类学科发展,打造一批紧密对接产业的“国字号”“省字头”高水平学科专业。同时,加强科研创新。支持宁波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协同机制,解决“卡脖子”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吸引力和承载力。
强化资源统配,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强市建设。坚持要素配置与事业发展相匹配,深化改革、强化服务,激发高校活力。强化顶层设计彰显办学特色。完善“一校一方案”绩效评价体系,指导高校做好发展规划,持续优化高校布局、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分类推进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争创一流。强化精准服务促进资源整合。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高校与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联手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支撑企业技术升级,助力打造全国四链深度融合样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