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 杨志芳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孩子们拓展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对于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的语文学科,就应拓展更大空间,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是通过开放教材、开放课堂,优化学习环境,充实学习资源,构建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里的“主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心”,而“拓展”,则意味着开放,所以“主题拓展”,就是有中心地开放,在开放中体现意义的联结、情感的延续。一句话,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以下简称“主题拓展”)就是探讨以主题统帅全程、立体开放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
一、多方式筛选拓展主题
从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主题都应加以拓展和开发。这种拓展和开发一般应从语文课程的价值性、资源开发的经济性、主体参与的适应性和主题选择的开放性等方面进行筛选,具体策略如下:
(一)“菜单式”筛选。
针对同一文本,同一年段教师各自确立所要拓展的主题,并通过海报、板报和公开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实施构想,供学生自由选择。如《草船借箭》教学之后,年级组教师事先根据学生拓展意向取样调查,结合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分别从历史背景、军事纵横、语言特色等领域确立拓展主题,吸引不同兴趣的学生参与研究。
(二)“讨论式”筛选。
学生可以自主提出意向拓展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有效性和存在价值的讨论,经历思维碰撞和言语习得的过程,也同时筛选出具有可行性的、富有价值的主题。
(三)“申报式”筛选。
学生根据某一文本或内容,确立自己喜欢的拓展主题,有共同意向的4—7人组成拓展学习小组,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教师听取该小组的主题选择说明,综合考虑课题实施的具体条件,最后作出评估,或提出补充意见,或指出淘汰理由。
二、多途径开阔拓展思路
虽然文本是一个凝固不变的产品,但它仍传达着作者冷静睿智的观点、热烈深沉的情感、明白通达的态度。所以,根据文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色彩,主题拓展发展思路应该因文而异,因需而异。
(一)纵深式发展。
文本学习往往不是直线式的、“一次性”的,可以从案例文本提供的信息去推衍、生成附加的、背景的、深层的、隐含的其他信息,引导理解、体验和感悟,升华认知和情感。基本流程为:文本学习——探求寻证——回归深化。
如学习《八角楼上》,老师预见学生对课文释放信息没满足,这就需要相关内容补充。可以组织大家观看有关毛泽东的影片,搜集阅读相关文章,听取相关故事等。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粘贴”到教材上,对毛主席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深切体会人民对这一伟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横向式发展。
同位文本之间意义、形式或情感上存在着链接,可通过类推思维拓宽、扩大“个”的积累,由此及彼、由彼及它,多向延伸意义内涵。横向式发展关键在于同位文本搜集整理,可以教师为主,亦可吸引学生参加,打破学科框架,软化学科体系,相互渗透中强化学科间联系、课内外整合。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同位文本拓展——整合创意表达。
如学习《故宫》,按方位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形象鲜明。但学生的方位感模糊,或缺乏相关的方位知识。可将常识课中的相关知识点迁移,嫁接“藏宝图”活动系列(学习藏宝图、设计藏宝图、按图索宝、探宝惊险记等),荟萃《秋游景山》等文本的阅读,完成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布局图示或简介。
(三)互补式发展。
教材中有些观点、理念与当今现实有距离,学生认同感不强,须调整策略,科学引导。而互补式发展打破认知结构同类延伸方式,将拓展指向多元互补层面,通过对比、反差激活学生的思维或情感,推动学生认知点、认知能力的发展。互补式发展流程为:形成文本观点——多元探寻求证——交流引发辨证。
如学习《落花生》,学生可能并不完全认同文本倡导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可以一改课尾印证式的拓展,给学生留下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这个问题富有弹性、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带着问题回到经验世界,聆听生活箴言,感受招聘激烈竞争,征求长辈多方意见等等,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积淀形成真切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回归课堂,让不同的思想、观点交流碰撞。教师奉行“非指导型教学”原则,避免对课堂作出总结性定论,使学生基于获得一致、取得共识的愿望,全身心投入课堂,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真理越辩越明。
(四)辐射式发展。
适应学生认知欲望和需求,将文本学习链接到其他信息组块与情景集合中,通过与当前文本关联的信息集中涌现,学生获得泛化认知共鸣。
比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但围绕“圆明园”辐射而来的信息块,如历史背景、保护遗产行动等,应该是多元立体的,而辐射的中介也是多维的,网络、图书、影视、宣传手册等,为学生的主题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个性泛化体验——集中汇报交流。
三、多平台强化拓展氛围
主题拓展效果需要利用丰富的实践平台深化、支持,否则一切止于方案。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提供个性展示的空间,全方位、多元化的主题拓展支持性平台非常重要。
(一)搭建利用好活动平台。
搭建校园多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读书节”、亲子共读等活动,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组织修学远足、小记者采风等,引领学生走出家门,开阔视野,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放飞心灵。
(二)搭建利用好数字平台。
构建校园、家庭、社会交叉互动的数字系统,为主题拓展推进提供全新的教学平台。比如,开辟电子阅览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交流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和发掘成品网络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BBS公告牌、邮件系统的共享。定期调整校园网学生论坛主题,吸引学生就主题自由发表言论,交流见解,发展思维。建立主题拓展成果汇报主页,上载各类学生作品,以展示成果、激励学生。
(三)搭建利用好校园平台。
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开发班级和社区的图书资源,完善活动资源储备库。比如,在教室的黑板上建立班级“拓展园地”,定期公布拓展的书目和拓展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在校园开辟“学农基地”,与学农活动联动,编写学农札记。在走廊、草坪、宣传窗上悬挂读书箴言,在宣传窗上定期展出学生的拓展作品。
(四)搭建利用好社区平台。
借鉴民警分片蹲点包干到户的形式,鼓励教师由学科专职走向专兼结合,将视角从狭窄的文本、校园转向社区、社会,熟悉校园周边环境,了解社区机构设施,积极引进优秀的校外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建立校园开放日,加强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使孩子们受到多方位、立体式、专业化的教育影响。
四、多角度评价拓展效果
相对于主题拓展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主题拓展评价可以独立于以文本内容为主要考察对象、以笔试为主要考察手段的课堂评价,采用宽松和开放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形成对常规教学评价的补充完善。
(一)注重过程评价。把评价转换成引导,放下评价一直来只出现在过程结束阶段、只作结论性判断的架子,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易于被学生接受吸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比如,以“友谊”为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围绕“友谊”为主题自主搜集篇目。学生搜集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来自现实生活,有的来自童话故事当中。达到一定数量,装订成册,设计封面,撰写前言,自编教材,极有意思。
(二)注重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并不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而是着眼于学习活动的适时总结反思,积极深入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如,建立学习反思本,采用每周一记的方式,记录的内容主要是:本周个人拓展学习大事记、优秀作品(作业)录入、学习反思等。
(三)注重以展代评。广泛挖掘成果或个人展示的舞台,充分利用报刊、社区阵地、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体,发挥学习园地、板报甚至走廊过道等公众性场合作用,鼓励学生勇敢地展示自己,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时,应强调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以分数、等第等量化手段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强调进行激励性、成功性评价,避免对学困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直接评价。对待学困生的评价应更加耐心、慎重,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学力和个体的纵向比较,鼓励为主,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