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很多人出生后第一个叫的词;老师,是大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扮演着老师和妈妈的双重角色,既辛苦养育自己的孩子,又努力培养别人的孩子。
今天,让我们阅读3个关于母亲和孩子的故事,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致敬母亲,致敬教师!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林桦 钟婷婷
“抱怨过,崇拜过,
不变的是对母亲的爱”
李沁雨,鄞州赫德实验学校美术老师,今年是她工作的第5年。
石晓为,宁波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英语老师,宁波市名班主任,今年是她工作的第31个年头。
石晓为是一位同事、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在女儿李沁雨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抱怨过,崇拜过,不变的是对母亲的爱
“小时候特别依赖妈妈,什么事都想跟妈妈分享,但她上班忙,下班以后也总有很多电话要接,那个时候有点生气。”
“后来是崇拜,觉得妈妈很棒,带出很多优秀的哥哥姐姐。”
“现在自己也成了一位教师、一名妈妈,对妈妈有了更多理解,她的敬业精神对我影响很大。”
……
这是李沁雨成长路上,对妈妈的切身感受,有抱怨,有崇拜,更有从业之路的影响。
“多少有点愧疚,不过万事总有两面性。”石晓为老师笑着说,“在女儿小时候,实际陪伴的时间确实少了点。但心里很记挂,时时有沟通,也是一种陪伴。我很注重母女交流沟通的质量,我们之间的沟通从来没有障碍,哪怕是在她的青春叛逆期。”
这一点,李沁雨很认同。“妈妈见过太多学生,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我有时就算想隐瞒,一来心直口快藏不住事情,二来总会被她猜到或看透,尤其是一些难事或者‘坏’事,还是跟她讲比较明智。”
“我识字以后,妈妈会给我写信。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去英国进修一学期,走之前给我留了一封信,在英国的时候也有信寄来。”有一回,石晓为将信寄到了女儿的学校,李沁雨兴奋地告诉了班主任,于是有了给全班同学读信的难忘经历。那封信里,有妈妈对女儿的思念和嘱咐,也有妈妈在英国的见闻。
“虽然妈妈敷衍我的时候我会生气,但更多还是崇拜。小学时我经常向同学炫耀,我会跟他们说,‘我妈妈是宁外的老师,她班上哥哥姐姐很优秀’……”
然而,小学时的崇拜,到了中学却让李沁雨倍感失落。初中时因为偏科,她感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妈妈教的那些优秀的学生。“幸好我比较会调整,不开心会及时说出来,坏情绪不会积压在心里很久。妈妈也经常说不同的人有不同方面的好,我也会去发现自己挺棒的地方。”
“父母是老师,很容易把好的学生和自家娃比较,这不公平,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我也是不断意识,不断调整,总体还算幸运,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心理阴影。总体上,无论对自己孩子还是班上孩子们,我都信奉先做人再做题、成长比成绩重要的道理。”石晓为说。
渐渐长大的李沁雨,一如既往地爱着母亲,会送上母亲节的祝福,还每年会准备生日的惊喜。已经成家的她,有了自己的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吼过,反思过,为人母也是一种成长
石晓为在研究学生的同时,也思考着适合女儿的教育方式。同时,女儿和学生也影响着她的教育态度和理念。
石晓为记得自己曾带过的一届学生,有几个孩子学习能力或态度很不好,家长也无计可施。作为班主任的她,希望通过一己之力,让他们至少在英语学科上有所进步。于是采取了一个办法,每天放学后把这几个学生留下来补课。
“当时女儿读小学,离我工作的学校很近,放学以后就常到我办公室来,我给学生补课的时候她有时就逛来逛去,不是很专心做作业。我生气了,就会责骂她,‘你怎么这么不自觉?’女儿有一次很严肃地跟我说,‘你不能这样说我的。你都说了他们不认真学习,学得很不好,那你还对他们这样耐心,我学校里又没有不自觉,成绩也挺好,你不陪我怎么还对我吼?’我想想还蛮有道理。然后也有意识地跟她说了几位哥哥姐姐的长处:他篮球打得可好了,她很会画画,那位哥哥特别暖,春游一定把大巴车上最好的位子给我坐……甚至会反省放学后补课是不是帮助他们的最好方式。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老师,对我的成长,都是有帮助的。”石晓为说。
还有一件小事,也停留在石晓为的记忆中。那个时候,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家里带娃学校带班,生活、工作压力都比较大。有一天,石晓为在看班级日记时,看到一名女生留言:老师,你不要因为对我们生气,回家以后打骂妹妹。“大概是因为我无意中跟学生说起,自己回家以后心情不好,把气撒女儿身上了。其实,我基本不打女儿的。”石晓为笑着说。不过,当时学生的留言,也确实让她认真思考工作与生活的问题。“后来,我尽量提醒自己不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生活中来。”
以前是母女,现在是同行
大学学的是设计,按本来规划会去从事环艺设计等工作,但从小就看着妈妈在教室里做孩子王的李沁雨,萌生了当老师的想法。于是,她考取了美术学科的教师资格证,最终选择在国际学校工作,从助教做到了美术教师。
“我喜欢孩子,也很有耐心。妈妈给我的感觉一直很有活力、能量满满,所以我觉得当老师挺好。”李沁雨说。
“虽然我们工作的两所学校性质不同,两个人教的科目也不一样,但在成为教师这一点上,我想她多少受了我的一些影响。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太多的时间都是待在学校里,学校给了她一种单纯、快乐和安全的美好感觉。”石晓为说。
“妈妈的敬业精神对我影响比较大。比如,妈妈每个学期都会花不少时间给学生写评语,现在我觉得自己的评语写得也很认真顺畅。”
事实上,出生在70初、从农村走出来的母亲,和95后、成长于城市中的女儿,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是有不同的时代烙印的。但妈妈长久以来的言传身教,让李沁雨在工作中尽管偶有受挫和沮丧,但会很快站起来,愿意更积极去做事情。
“希望她心里永远爱着学生,并不断丰盈自己,成为一个健康有爱的老师和母亲。”这是母亲对女儿的希望。
“要健康,少熬夜,少想点事情,一定要每天都开心。”这是女儿对母亲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