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才如何从“象牙塔”走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 4月19日,宁波高校首个博士后校企联合培养创新试点“落户”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与以往的博士后科研站不同,该创新试点采用校企联合招聘、联合培养、产学研结合、多重选择、高校兜底的方式,破解博士从高校毕业到高校就业,科研项目“不接地气”的困局,也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冬晓
校企协同培养博士后
4月19日,谷雨日。一年一度的“谷雨之约”宁波人才日活动启动。一场关于博士后校企协同培养的创新举措,正如这场“谷雨”般润物无声。
当天下午举行的“奔甬而来”宁波市博士后联合培养创新试点工作启动仪式,由中共宁波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教育局、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共同承办。
此次创新试点的校企联合博士后,是指学校和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龙头企业通过协议方式联合招收的全职博士后。博士后招收方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出,原则上围绕学校“221X”学科布局设置。博士后进站前同时经过企业组织的进站面试和学校组织的专任教师引进面试,符合条件的签订专任教师预引进协议,两年在企业全职做博士后研究,顺利出站后可以选择到浙大宁理入编做专任教师。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曾赫男博士,已经通过学校的专任教师面试,与均胜电子正在洽谈中。很快,他将进入该企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下一代汽车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
之所以选择校企协同培养博士后,是因为该举措为他在“求稳”和“求变”中提供了“最优解”。“读了那么多年书,还是想做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研究,可是家人觉得去高校稳当。这个政策给了我更多选择,出站后可以继续留在企业,也可以到高校做教师。”曾赫男说。
政校企博四方共赢
据介绍,校企协同培养博士后,要经过高校与企业的双重筛选,最终实现的是校、政、企、博“四方共赢”。
浙大宁理重点选择与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慧化港口与服务两大学科群,机械、材料与化工两大博士点学科,一批硕士点建设学科和若干新型交叉学科(“221X”学科)建设关联性强的企业合作,双方联合制定培养计划,采取三位一体导师制,即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博士后工作站依托高校流动站合作导师共同指导,通过博士后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我们出台政策对进站博士后的科研经费、职称申报上做出倾斜,比如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以通过学校名义申报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申报的项目和课题列入高校职称评定,有两年的企业研发经历,对博士的成长、今后的学术研究都有好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人事处处长林承亮表示,通过校企协同培养博士后,学校打造了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企业获得了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助力;政府通过这一平台聚集人才势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样的做法得到市人社局的大力支持,作为全市博士后工作创新试点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林承亮说。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徐方希望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政校企协同,共同探索引才育才新模式,携手栽好招才引智“梧桐树”,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