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 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夏爱囡

【摘 要】随着新课程实施方案、劳动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落地,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学校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通过树立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展示劳动成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标;劳动素养;有效策略

“双新”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劳动学科课程标准的教育任务群,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已成为日常劳动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此,笔者在劳动教学中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以辛勤劳动为荣,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通过亲历劳动实践,习得劳动技能,展示劳动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一)全社会高度重视

2022版劳动学科新课标,将劳动课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并清晰地将不同的任务贯穿在不同年级段。这释放出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明确信号,是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因此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广泛关注。浙江省设置了中小学生劳动清单服务平台,各学校操作落实。平台用于劳动教师设置劳动清单项目,展示学生劳动过程和成果,并在期末对劳动清单进行考评。以笔者学校为例,开学初,教导处就安排全校数学老师担任劳动课程,并且组织教师学习劳动课程教学要求等,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社会大环境为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二)家庭教育软化

全社会大力倡导劳动教育,不少家庭由于受“4+2”育儿模式的冲击,一定程度上软化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据笔者观察,学校里的大部分孩子是一群被祖辈“帮办”惯了的“妈宝男”和“娇娇女”,再加上优越的生活条件。尽管孩子们有参与劳动的机会,但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影响了孩子们劳动技能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策略

(一)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根据小学劳动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的劳动现状,笔者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方面向学生提出劳动教育目标,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

1.循序渐进,细化目标。

根据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劳动内容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各年段孩子的特点,确立操作性强的劳动目标。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教育目标。低段注重孩子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自己整理文具袋、书包,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等;到了中段,重点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劳动习惯,如学做一个简单的点心,打扫自己的小房间,主动分担家务等。到了高段则引导孩子们合作劳动,走出校门,到社区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

2.榜样引领,直抵心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劳动课我组织同学们观看《大国工匠》,捧起大飞机的航空手艺人胡双钱、捞纸大师周东红、焊接高手张冬伟……工匠们身怀绝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和劳动情怀深深打动了孩子们,明白了用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劳动之美。与此同时,我还利用班队课组织召开“弘扬劳模精神中队会”、评选“小小劳动能手”等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身边的劳动模范。这样的榜样引领,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真正“入脑入心见行动”。

(二)学习劳动技能,习得劳动本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带来的理解最深,也最容易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真正实现了教育和生活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1.借信息媒体,实现知行合一。

小学生劳动能力弱,感性获得劳动知识匮乏。但这代孩子也有其优越性——家长文化程度高,熟悉各类媒体。于是我就着手与家长建立联系,借助媒体帮助学生获取劳动知识、展示劳动成果,实现知识生活化、教育生活化。例如推荐《学习强国》中的手工制作、《中小学劳动教育视频》《下厨房》中的生活技巧专栏等链接,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掌握劳动技巧。后期在“每周一菜”活动中布置了一道以蚕豆和玉米为食材的作业。孩子们集思广益,有的在“百度”找到了做菜的文字步骤,有的找到了这两类食材的制作视频。当玉米和青豆遇上不同的搭档便有了各自动人的故事:四喜福袋、金玉满堂、一帆风顺……色泽诱人的作品纷纷亮相钉钉群。隔屏闻香的展示激发了孩子们的劳动激情,令他们乐此不疲。

2.提供实践基地,发展劳动能力。

开展劳动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为此,学校给每个年级安排了成长课程,例如三年级孩子的“一米麦田”开心农场,让孩子们体验种下一粒种子,期待一片金黄。翻土、种植、施肥……孩子们用辛勤和汗水让墨绿的柠檬高挂枝头,让五彩的菊花绽开笑脸,簇拥的金银花白的似雪,黄的如金。

到了五年级,学校秉持“一次学农,影响一生”的理念,依托河姆渡博物馆成立了馆校共建的研学基地——七彩农田,让孩子们躬耕体悟传统农事,更是意义非凡!学生们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田间地头,参与割稻、拾稻穗等秋收劳作。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更深刻地领会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真正意蕴。

(三)创设平台,感受乐趣

1.抓准契机,开展活动。

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握时机,让教育回归实践,回归到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中,如此他们的创造力、能动性就会被无限地激发出来。

春寒料峭的“三八节”,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份特殊作业——包一顿饺子作为三八节礼物送给妈妈。孩子们在爸爸们的悉心指导下揉面、发面、剁馅、擀皮。小小的手掌捏出了形状各异的饺子,孩子们的心也随着锅里的饺子上下翻腾。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装满了对妈妈的美好祝福,也装满了劳动的快乐!

又如除夕来临,我就号召孩子们开展“小小厨神展厨艺,满满心意送祝福”活动。同学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展示厨艺。火红的辣椒,摆成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喜悦;普通的食材,经过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摇身变成了意蕴满满的年味菜:“招财进宝”“花开富贵”“年年有余”……

2.展示成果,激发热情。

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质和心灵的世界。这种独特的体验热情需要成功的渲染,才能保持热度并被淬炼成持续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故而,多渠道地展示与评价劳动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微信公众号、钉钉群成为学生分享劳动成果和感悟的平台;定期召开的班会课成了他们交流劳动经验,展示劳动快乐的舞台;绘画、摄影、文字、音频等形式成了孩子们记录美好的劳动瞬间的多彩工具。这样的成果展示让孩子们感受到双手创造的价值:灵动的双手能创造姹紫嫣红的生活!

总之,“没有劳动的教育不是完全的教育,而是残缺的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劳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我们应立足于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以课堂教学为导向,多角度去探索适合培养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有效策略。

2024-04-26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49596.html 1 3 “双新”背景下 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