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首位宁波自主培养的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所长杜时贵,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开启“院士开讲啦”第五期讲堂,带来了主题为《滑坡地质灾害防控》的报告。
现场有300多名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宁波中小学生前来聆听。本次讲堂同时在甬派和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直播,直播不仅面向宁波中小学生,也首次面向四川凉山、新疆库车等科学教育实验区协作组成员的学生,他们一同聆听杜时贵的科学人生,了解他和团队在岩石研究和滑坡地质灾害防控中所做的种种研究和应用。
□现代金报 | 甬派记者 马亭亭/文
杨辉/摄
一个个科研故事
让专业知识很好听
滑坡是自然界的斜坡失稳现象,滑坡地质灾害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人类生活。
1984年至2024年,近40年的时间里,杜时贵始终坚持研究一件事情:岩体内滑移面抗剪强度(简称抗剪强度)。所谓抗剪强度,是指材料产生剪断时的极限强度,也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核心技术。
“抗剪强度直剪试验成本高、周期长,不可能做大量试验,而少量试验样本又无法解决离散数据的精确获取难题。怎么办?”杜时贵跟同学们分享他的科研创新故事。
原来,以前为了获取这一参数,国际上使用的都是经验估算法,杜时贵团队经过8年摸索,发明了简易纵剖面仪,之后,又有了JRC系列测量仪。历时近40年,团队终于实现了抗剪强度精确获取“从0到1”的突破。
结合这个科研故事,杜时贵告诉同学们,困难是技术创新的源动力,技术开发的动力源于对现有技术的不满意。
抗剪强度的理论、技术、装备、工程,因为杜时贵的研究而有了系统性突破,在黄河小浪底水库、浙江甬台温高速公路等诸多国家和省重点工程中,杜时贵的研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自身经历勉励学生
科研路上“起跑晚”没有关系
大科学家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有怎样的成长经历?讲座中,杜时贵院士和同学们分享他的个人成长经历。
杜时贵说,自己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小村子,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是一般的学校,高考时以当地最高分考入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当时选择了最辛苦的专业——地质学。刚上大学时,杜时贵连普通话也讲不好,于是每天早晨,他站在校园的广播喇叭下,一边听新闻播报一边吃早饭。1984年杜时贵本科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199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
杜时贵表示,在科研之路上,自己选择研究方向用了8年时间,30岁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40岁获第一项省基金,42岁才做人生规划。就工作单位而言,他也不是在清华、北大等名校,有十年时间都在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没有博士点的单位工作……看似错过很多机会,但是他在岩石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突破。
“搞科研就像跑马拉松。”杜时贵分享道,大学期间独自一人在操场跑马拉松,那段经历对他后来从事科学研究很有帮助。他常告诫自己,搞科研就像跑马拉松,不可能很快见分晓,急功近利是大忌。起跑线不重要,多100米甚至1000米起跑对全程42195米而言,可以忽略不计。预先不设目标,在兴趣驱使下,心无旁骛地跑马拉松,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享受沿途风景,比如鲜花、喝彩,也包括困难、挫折、失败,成功就会不期而遇。
他鼓励同学们说:“即使你现在成绩不好,也没关系,只要什么时候想努力了,那个时候开始,你就能够成功,所以起跑晚一点没有关系,哪怕你现在所在的学校差一点也没关系,后面有的是时间来弥补。”
鼓励同学们多尝试
成功的技巧是“启动并坚持”
对于“成功”,杜时贵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成很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只要把每一个阶段最重要的人生目标都完成好,他(她)就成功了。
“成功的技巧在于‘启动并坚持’!”他勉励同学们,不去试,成功的概率等于0;去试了,成功的概率就大于0,在0-100%的概率中,有一个概率是100%,万一碰上了,你就成功了。
著名的大科学家就在眼前,现场的小观众们兴奋极了,纷纷在互动环节向院士举手提问:“滑坡地质灾害防控,需要学科的协作和合作吗?”“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克服的?”“当在不熟悉的地方遇到了泥石流,怎么逃生自救?”每一个问题,杜时贵院士都进行了耐心解答。会后,孩子们又围着他签名,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此次讲座是“院士开讲啦”第五期讲堂。去年,宁波市教育局为中小学生特别打造了“院士开讲啦”栏目,借助院士资源,为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滋养青少年远大理想、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奠定基础。此前已有施一公、胡文瑞和欧阳自远、王建宇、郑纬民5位院士,给同学们带来了关于科学素养、宇宙、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讲座,同学们从中接触前沿科技,对话科学大家,感悟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