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驱动性问题 推进微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宁波市镇海区澥浦初级中学 庄颖

【摘 要】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的样态之一,具有短而精的特点,适合平时的日常教学。而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设计是微项目化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钥匙。本文探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分别在新课、复习课和学科实践活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型中,设计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以推进微项目化学习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微项目化学习;初中历史;驱动性问题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项目化学习正是指向这一目标的新范式,而微项目化学习作为其中一种课程样态,有利于项目化学习的常态化开展。

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钥匙。在设计驱动性问题之前,需要先搞清楚学科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在学科中、认识发展历程中或是对世界的理解中真正持久而重要的问题。因此本质问题常常是抽象的,是统摄教学的大概念、大问题。而驱动性问题就是在本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年龄特征,以来自于生活、贴近生活的真实性的情境为导入,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与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特点(图1)。那么,针对不同课型的初中历史课,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设计可以尝试以下三个路径。

图1 本质问题与驱动性问题

一、新课——遵循逆向设计,搭建表达框架

对于新课课型的微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设计,可以按照逆向设计的方法,以“终”为“始”,也就是从学生最想了解和学习什么、学生想要学会什么作为出发点,然后进行精准的教学设计。因为对于新课,学生还是充满未知的,有未知就容易产生疑惑,有疑惑就会有想要破解的内驱力。所以可以在上新课前一周就做好学生的问题收集工作,让学生针对新课内容提出自己最疑惑、最想要破解的真实问题,然后教师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再按照如下的驱动性问题的表达框架(表1)进行表述。

比如在上《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探寻新航路》一课前,笔者先收集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然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影响。新课标中对本课的内容要求主要是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于是按照表达框架,设计了以下驱动性问题:

假如你穿越成15世纪的一名航海家,如何向王室争取开辟新航路的财力物力支持?

这个驱动性问题中,框架词是“如何”,主体是“作为航海家”,可以带入开辟新航路的代表性航海家,因不固定而具有开放性,行动是隐含的,也就是撰写一份宣讲词,目的是争取王室的支持,所以行动也就有了方向,宣讲词里必须对为什么想要出海航行(原因),已经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以及会给王室带回什么(积极影响)进行条理清晰地论证说明。

二、复习课——明确核心概念,理解拆分问题

对于复习课课型的驱动性问题设计,可以结合学科核心概念进行。因为复习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复习课的驱动性问题要以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结构框架为导向。在驱动性问题中,首先需要明确核心概念,通过真实性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驱动性问题,然后对驱动性问题进行合理拆分,并能迁移运用知识到新的情境中。比如在上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复习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驱动性问题:

近代中国历经磨难,重病缠身,今天请大家做一回医生,分析已经开出的几张药方的疗效并给出一张你的药方。

这个驱动性问题的核心概念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以“开药方”为行动,以“救治近代中国”为目的,笔者引导学生理解拆分问题,在这个问题中需要先分析已有的药方,药方包括病情诊断、医生处方、医生和开药时间,也就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采取的措施的背景、做法、影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以及这几张药方没有起到根治病根的疗效的原因,最后自己开出的药方必然是从具象到抽象的提炼,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感知和认可,有利于学生形成“专家思维”。

再比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有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内容时,核心概念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也是近代中国要解决的任务,需要学生搞清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是怎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付诸行动的。笔者想到生活中学生喜欢用QQ发动态和进行评论,所以以此设计了以下驱动性问题:

在重要的历史时刻或自己感到愉悦的时刻,我们会喜欢发QQ动态分享,请选择一位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时间线索,为他设计一条图文结合的QQ动态及评论,内容包括:点赞人(必须同一时代)、点赞数量、评论人、评论内容(不少于6条)、QQ头像、动态主题。

这个驱动性问题以设计QQ动态为行动,详细的说明,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并明确如何完成成果的拆解步骤。同时时间跨度大,人物和历史事件选择多,这种未知性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和基础较扎实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同时点赞人和评论这两个约束条件,有利于学生建立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形成从点到面的学科结构框架。

三、学科实践——课上衔接课后,形成迭代闭环

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补充,同时课外还可以反过来强化课内。有些微项目化学习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还不能充分完成,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驱动性问题将课内和课外进行有效的衔接。比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时,可以设计如下驱动性问题: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为纪念《申报》,请精心设计一期《申报》内容,图文结合,内容来自中国近代史史实。

因为这个“产品”的内容比较多,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课堂上的时间主要用于讨论确定这一期的主题、选用的事件、大致排版等,剩下的包括历史事件的阐述、相搭配的图片等,只能作为课后延伸去继续完成。在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在课上完成顶层设计,提升的是学科整体思维,课后再进行进一步加工美化,促进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还可以将课后实践拓展到暑假时间,拓展到实地走访,有利于将书本知识真正运用于生活实践。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历史学科本就承担着帮助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有担当的人的育人责任。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内容时,考虑到每个地方总能找到红色爱国主义景点,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乡土资源融入到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之中,有利于学生挖掘红色资源、探寻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爱国情感也会油然而生,而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说教。比如可以设计如下驱动性问题:

我们班倡导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暑假期间,实地走访镇海,探寻英雄足迹,寻访红色故事,设计一条“镇海红色印记”的特色旅游路线,路线合理,避免重复,突出主题,图文结合,并写出该路线设计的依据。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讨论确定初步的红色路线图,然后利用暑期进行实地参观走访,在走访后再对路线进行修订,梳理红色资源的价值。在开学后,让学生向同学们宣讲自己在暑期了解到的红色故事,激发同学们对英雄的敬佩和感恩之情。同时将学生完成的红色路线设计与设计依据进行排版装订成册,结合评价量表选出完成质量较高的小组进行班级内的颁奖和赠书仪式。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成为“书”,不仅是对小组一起努力付出的肯定,而且也激发了他们更加踊跃参加项目化学习的动力。

2024-04-19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48221.html 1 3 ​高质量驱动性问题 推进微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