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行”“我拒绝”……

如何唤醒“低头族”?

班上有一个什么都不愿意尝试、不相信自己、不敢仰望天空的“低头族”,班主任应该怎么办?宁波建设工程学校班主任谢怡怡的班级里,就有这样一名学生。

谢怡怡出生于1998年,从教三年多。她年轻又亲切的形象,让班上的学生和她打成一片。她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唤醒了习惯性的“低头族”。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林桦

特邀班主任

宁波建设工程学校

谢怡怡

他的故事

像只“鸵鸟”

什么都想逃避

男生小陈(化名),是班上有名的“低头族”,这里的“低头”不是玩手机,而是“我不行,我不想,我拒绝”的代名词。军训选拔升旗手——老师我站不住;宿舍竞选寝室长——老师我做不好……运动会报名期间,班上许多同学劝他报名短跑,他闷声不吭地低着头。体育委员无奈,只好将求助的目光看向我。

在体育委员的口中,我拼凑出小陈的初中生活:小陈初中便热爱体育运动,是校田径队一员,主攻50米、100米短跑,小小年纪已经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县运动会并获得荣誉。

如此热爱短跑的他,为何在步入高中后却放弃这一特长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向小陈,正想和他谈谈,他却在看到我的一瞬间“脚底抹油”飞速离开了。无奈的我,只好看着他的背影离我越来越远。

想让“低头族”小陈抬头,我意识到运动会这件事是一个契机。

我的介入

家校沟通,了解前情

小陈不在教室,同学提醒我他有可能在田径场。我找到他的时候,他正看着校田径队成员训练起跑。只听一声哨响,小陈的身体瞬间抖动了一下,又缓缓低下了头。我看着转眼已跑到终点的田径队成员,又看看连起跑线都不曾站上去,却非常憧憬短跑的小陈,我决定做些什么。

我来到他身边,用手轻轻拍拍他肩膀:“同学们都希望你去参加短跑比赛,他们都想为你加油喝彩呢!”小陈迟疑了一下,马上坚定地拒绝:“老师,跑步是没有用的。我已经答应爸爸,不跑步了。”

我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可能和家长有关,随后我找到了孩子的爸爸。原来小陈在开学初就想报名校田径队,而一切的希望都因为爸爸的那一句“短跑有什么用?能让你考大学吗”而破灭了。

诚然,陈爸的顾虑是对的:中高职考试中,体育这条路确实难走。“更何况孩子在中考中已经失误过一次”,这是陈爸的原话。因此,来到职高后,他必须排除“万难”,抓住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

爸爸是好爸爸,儿子也是好儿子。但可能是两个人都比较“轴”,出现了认知偏差。

看到他的需求

找到问题症结后,我再次找到了小陈,此时他正在田径场上“指点江山”:“他们短跑的速度真慢!要是我……”他正喃喃自语。

“要是你……一定能拿第一!”我笑着补上了他的话,他挠挠头没有反驳。我以“一起去终点线看运动员们冲线”为由,邀请小陈走进田径场。

在一片“加油”声中,我问了第一个问题:“小陈,你还记得刚进校园时,每天最想做的事吗?”他突然笑起来:“我想短跑。”“哦,为什么是短跑?”“因为我只有这个优点啦,只有在短跑胜利的时候,我才能受到表扬。”小陈坦然地说。

我突然意识到小陈热爱的可能不是短跑,而是被人“看到”。

我继续问:“小陈,在你的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的作业被老师表扬了,有吗?”他坚决地说:“没有的,老师!”

我继续提问:“再想想,有没有被人认可的时刻?”“有一次,数学作业三道题目,全对,算吗?”“当然算!你瞧,你并非你所说得那么糟糕。”

小陈此时处于无望、无助的状态,我在孩子放松的场景里对话,发现孩子问题背后的“正向需求”,并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哪怕只是微弱的优势,让这些优势被“看见”,才能促使他抬头向前走。

寻找多元“支持”

这时,哨声响起,有人冲线了,小陈一下子回过头,眼神中闪闪发亮,我轻轻把手搭在他的肩上,郑重地告诉他:“体育是有用的,它强健了你的体魄,体能也是高考必备;你也是有用的,你为班级做了很多事……”

这天过后,小陈和陈爸打了个电话,最终在运动会报名表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姓名。

运动会这天,全班同学都来看小陈比赛,小陈在每一个弯道都能收获同学们的掌声和加油声,比赛结束后他为班级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他拿着奖状找到我:“老师,我跑步的时候就想着你的话,我觉得只要我拿出比赛的决心、咬牙坚持的毅力,我在学习上、技能上一定也能榜上有名!”我笑着点点头。

我将他在运动场上意气风发的模样都录了下来,发给了他的爸爸。我告诉他:“你爸爸说你跑步时的样子,真的太帅了!”小陈听到这话,忍不住红了眼眶。后来,小陈主动找到我,说想成为班里的体育委员,做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至此,班级里这棵低头的树,终于扬起了头,常年绿荫。

他的改变

自信地抬起了头

不知不觉已过去了大半个学期,小陈已经成为班上的“红人”,什么事情都冲在前面。他的眼睛也不再仅仅盯着校田径队,他觉得自己是个“石油男孩”:在数学、素描……诸多方面都是“待开采”,为此他还主动报名了学校数学节的项目。这些点滴进步,都被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有一天,他突然叫住了我,我笑着问他:“你有什么事情吗?”只见这个可爱的大男孩腼腆一笑:“我就是和你打个招呼!”然后又咋咋呼呼去忙自己的事了,和原先那恨不得离我八里远的他完全不一样,那一刻我深感欣慰。

班主任说

没有一棵树天生低着头,也没有一棵树不向往高空的世界,面对班里总是习惯低头的孩子,班主任要先了解情况,联合家长、任课老师、同桌、室友等集体的力量,发现孩子问题背后的真正需求,接着引导孩子发挥内在的力量,让他们发现“未来的自己”会有多棒——我始终认为教育面对的不仅仅是当下,更多是指向孩子的未来。

同时,我也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我会借助任课老师、家长、班内学生的力量,发挥班主任作用,正确运用班队课、心理团辅课,对孩子进行群体支持,共同帮助孩子从“低头”到自信“抬头”,这种群体支持会让整个班集体都受到正向鼓舞。我想,这就是真正的“唤醒”。

2024-04-19 “我不行”“我拒绝”……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48220.html 1 3 如何唤醒“低头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