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课堂: 地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研究

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 周霞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 龚佳青

【摘 要】本文结合红色地域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全景课堂”式的思政教学模式,从“‘全景’的含义”“红色地域资源中‘全景课堂’创生的意义”及“‘全景课堂’的四方面尝试”着手,结合具体课例,分析介绍了“全景课堂”这一模式在红色地域资源教学中的创生与运用。

【关键词】镇海地域;红色资源;全景课堂;红色基因

融入红色地域资源是指教学以红色教育资源为重要载体,旨在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红色内涵,不断涵养家国情怀。可以说,它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由于日常教学中的红色资源更侧重主题式教育,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存在走过场问题;对地域红色资源,较少结合全部革命历程,反映革命传统主要内容,存在实践机会偏少,说教重于体验等问题,远离了学生实际,制约了教育效果。有些甚至把学生的红色体悟当成作文来指导,整个过程缺少环境氛围的营造、情境任务的设计及交际场域的建设。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在地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提出了“全景课堂”的实践样态。

一、红色地域资源中“全景课堂”创生的意义

所谓“全景课堂”涵盖“内容全面”“时间全程”“空间全局”“生态全员”。此四方面多角度审视、全方位挖掘镇海地域红色资源,开发红色地域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亲历、反思、感悟、内化,再外化于行,形成合理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而促进学生红色精神与红色情怀的逐步形成,打造高质量育人阵地,厚植红色情怀。 红色地域资源中“全景课堂”创生,从多个角度看,均有其积极意义。

从《课标》要求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培养目标”部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镇海地域要求看,为了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镇海区探索建设了一批具有镇海特色的可观可感可学可持续的校园红色景观。通过融入地域资源来厚植学生的红色情怀,大力倡导学校围绕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让思政教育润物于无声。

从学生层面看,全景课堂要求学生深度参与红色研学活动,对拓宽学生视野能起积极的作用。《地域红色资源使用现状》调查显示:学生喜欢红色文化,愿意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教育活动对拓宽学生视野能起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本地红色人物或地点,学生存在困惑。划分出一个全景空间,供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进行体验、表达,可以增强学习主体的表达意识、研究意义和实践意识。

二、红色地域资源中“全景课堂”的创生

镇海是浙东门户,也是一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近百年来,英雄的镇海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雄镇大地上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红色地标和红色印记。

(一)内容“全面”:挖掘、整理可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地域红色资源。

融通红色资源为保障,可将红色资源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类是革命遗址;第二类是对于一些红色革命事件的重要记载文献;第三类是红色革命精神。课堂内容融汇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如陈寿昌烈士纪念馆、关于贝时璋的校史文献、朱枫精神等丰富的资源,探寻历史遗迹,链接教材历史资料,最后延伸到文化点的发展和现代意义,将文化点的单一故事拓宽成一个历史截面。这样每一个文化面串起来,形成有宽度、有厚度的跨越时空的红色历史文化带。

2022年,贵驷小学新的校史馆落成。当年6月,学校在校史馆开展学习贝时璋院士担当精神的现场教学。学校思政课教师以“贝时璋传: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为题,讲解贝时璋院士的感人事迹,学生代表则以读者的身份,逐一带领大家追寻贝时璋院士的脚步,了解他“力争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一生”。

(二)时间“全程”: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夯实教育引导覆盖面。

打破传统教育中“课堂时间”的限制,优化原本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形成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系统的教学闭环,依据“递进式内化原理”,优化认知过程,提升学生情感。为全面推进开放式教学,引领更多的老师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在全区开展“挖掘地域资源,打造思政全景课堂”主题活动,并形成地域红色金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实录。

(三)空间“全局”:线上与线下交融,打造高质量育人阵地。

线下教学,立足道德与法治主阵地,开展区域活动,让“红色故事”进校园、进课堂。线上教育开辟地域红色思政大课堂。课题组大力推动全区红色金课资源共享,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地域红色课例,如《中国有了共产党》《富起来到强起来》等。

同时,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带领学生通过走访当地革命英雄纪念馆了解革命人物的生平事迹,向馆内的讲解员访谈相关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革命英雄心中的家国情怀,学生能更深刻领悟“家”和“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如此把红色基因植入学生心灵,保持革命本色,让革命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四)生态“全员”:社会、家庭、学校良性互动,做精立体化育人实践。

“全景教学”充分调动全员,合理利用社会、家庭资源,校内校外衔接拓展,为学生扩展学习资源和实践途径,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建设全域联动。多堂道德与法治课开展课前课后的研学活动,拓宽红色资源。如贵驷小学在新年开展“红色研学忆往昔 迎新追梦展未来”的研学活动,重温革命历史,用脚步丈量长征,让学生真实体验了红军战士的铁军训练,感悟了革命前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三、红色地域资源中“全景课堂”的运用

全景教学确立了“为学而研、为悟而游、为需而动”的思路,开发了红色知、意、行三大课程内容。计划形成多本红色读本教材,并且在初期完成了《陈寿昌》《朱枫传》两本读本。

1.从红色读本中汲取力量。

《朱枫传》是“红色风骨传后人”系列的第一本读本。故事从古色古香的“朱枫故居”开启,学生跟随传记,认识了巾帼英雄朱枫、“台湾义勇队”队长李友邦;接着在“随军书店”又熟悉了在抗战过程中仍不忘学习的战士们……

在原有的地域红色读本基础上,我们筛选本土红色资源,落实新读本的开发,《贝时璋》《林永年》凸显爱国科学家精神,擦亮院士精神,《九龙湖红色历史陈列馆》《镇海革命旧址》凸显红色文化以点成面,将红色文化点拓宽成一个历史截面,形成有宽度、有厚度的跨越时空的红色历史文化带。

2.在红色研学中传承风骨。

“全景教学”充分调动全员,为学生扩展学习资源和实践途径,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建设全域联动。如骆驼中心学校在暑期开展“忆峥嵘岁月 寻红色记忆”的学班小组研学活动,寻访革命前辈,让学生沿着前辈的足迹,感悟了革命前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雏鹰启航学伴小组在中街社区退役老兵服务站采访了老兵汪文浩、韩祖义两位爷爷。汪爷爷给学伴小组的孩子们讲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小故事。令孩子们印象最深的是汪爷爷讲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故事。在湘江之战中,红军三十四师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师长陈树湘伤重昏迷被俘。敌人抬他去邀功的途中,苏醒过来的陈树湘宁死不做俘虏,趁敌不备,毅然从腹部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献出了自己29岁的宝贵生命。

3.用红色实践书写情怀。

雏鹰展翅学伴小组和雏鹰逐梦小组分别参观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沿着先辈的足迹,进行一场近距离沉浸式的体验。小组成员们一个个展览窗前驻足,认真地看着介绍,深刻感悟宁波红色精神之魂。

他们在日记中动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从红军战士身上,我感受到了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从汪爷爷身上,我看到了一个退伍老兵的坚持和保家卫国的初心。今后,我也要锻炼好身体,学好知识和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争取将来能当兵,去部队锻炼,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以学伴小组的形式开展红色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潜移默化红色育人,学生在参与、听到、看到、感受、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在红色研学中传承风骨,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2024-04-12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研究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47198.html 1 3 全景课堂: 地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