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素养”,老师要会啥?

镇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金滢 沈晓敏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颁布,我们迎来了教育教学全新变革的春天。“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背景下呼唤什么样的“新教学”、需要建构什么样的“新课堂”呢?

关键词一:对话。教师通过自身与课程方案的对话、与课标的对话、与教材的对话、与学情的对话,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有意义、多向互动、目标清晰、深入本质的对话。

关键词二:开放。在了解学生生长起点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搭建起拾级而上的生长台阶,可通过有向开放的设计,形成围绕大问题而展开的互动格局。

关键词三:创新。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高水平的引领与培植,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生长,让创新意识不断萌芽,从而促进学生高品质地发展。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具备为实现个人的或集体的有效参与与行动的关键能力,从而对品格修为、知识涵养、教学能力进行统整的发展性能力?镇海区通过反复论证与实践,结合李政涛教授提出的教师“新基本功”,梳理出了具有时代与区域特色的“新教学素养”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师德”是好教师的第一标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魂魄”;而“树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和第一目标,是所有时代教育教学的终极归宿。

研究素养:研究“新学生”,关注数字化时代学生的新需要、新问题和新素养。研究“新学习”,教师要密切关注“跨界学习”“深度学习”等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学习方式,围绕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教学方式、教研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领悟;对新教材的研究、解读、转化和运用。

融合素养:教师要把跨学科融合、跨时空融合和五育融合的理念融进课程、教学、教研、评价中,充分挖掘每一堂课的“五育因子”。

协同素养:指跨学科协同、家校协同、双师协同等。

评价能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新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

数字化素养:锤炼基于数字化、围绕数字化、体现数字化的教育教学基本功。

上述“新教学素养”催生镇海教师发展新样态,助力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

2024-04-09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46763.html 1 3 “新教学素养”,老师要会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