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帽子18道工艺,一天只来得及做四五顶。”清明假期,在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张思村古民居继善楼“非遗共富工坊”内,游客戴上油布制作的篾帽,轻便又防雨,76岁的老手艺人朱玲妹一边灵巧地编织,一边向游客讲解篾帽的特殊之处。
老手艺做出了新花样。2017年,张思村被评为浙江省民俗文化村。工坊内,游客对编竹篓、织布、穿棕绷等老手艺十分好奇和喜爱。“我们的棕绷床卖向了全世界。”台州市级非遗项目棕榈丝加工技艺传承人袁继江高兴地说。袁继江已经从艺51年,自从搭上电商快车,他带着徒弟们手作的棕绷床越来越畅销,每张床价格2000元至6000元不等,每年至少能销售300多张,订单甚至销往新加坡、日本等国家。
除了老手艺,还有老建筑。张思村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拥有省级文保单位12处。近年来,该村坚持古韵发展,流转村内闲置古民居86间,修缮和改造古民居146间,相继建成乡风文明馆、博士堂、海洋生物博物馆等文化地标。
人气的兴旺,推动了餐饮民宿、赏花采摘、农事体验等业态延展。目前,该村已发展农家乐及民宿22家,拥有近400张床位。2023年,张思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90余万元,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据《浙江日报》
知识点:天台注重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弘扬编竹篓、织布、穿棕绷等老手艺,让非遗文化得以流传,有利于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古村落文化的地区影响力;有利于坚定村民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也有利于增进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