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宁波清明习俗

上周末的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宝幢站,一大清早就迎来客流高峰。

本周四,就是清明节了。这个节日不仅是春天里的一个节气,它还是一个充满故事和传统的日子。同学们也许都知道祭祖、踏青、吃青团麻糍等清明习俗,但这些习俗或者习惯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它从何而来,又为何能延续至今?

本期大讲堂,我们邀请宁波文化研究会理事周东旭先生,带大家走进清明节,感受它的韵味和文化。

主讲人 宁波文化研究会理事 周东旭

清明节的来历

首先说说清明节的来历,其实中国传统节日里,凡是大节日,活动项目众多的,多数融合了在时间段相近的节日的活动,清明节,大致就有清明、寒食(清明前一天)、三月三(上巳)的活动。

寒食节,来源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有一次饿到快不行了。追随的大臣里,有一位叫介子推的人,暗地里割下大腿上的一块肉,煮了给晋文公吃,晋文公才不致于饿死,但得知是介子推的肉,则感激涕零,以许报答。后来晋文公复国成功,大赏群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此时,介子推侍奉老母隐居在绵山,晋文公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推辞了。晋文公只得自己找到绵山,但绵山很大,搜寻不着。他手下的臣子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说三面放火烧山,留下一面,介子推自然会跑出来,谁知道,大火不长眼睛,一烧起来,火势不好控制,山烧尽了,介子推依然没有出来,最后,晋文公在一棵大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遗体。晋文公十分伤心,说,因为烧山而让忠臣致死,所以这一天不许举火。老百姓只能吃冷的食物,所以又叫寒食节。宋代苏东坡还有著名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年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隔十五天,五天为一候,所以有七十二候之说。元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白桐花开了,芳香怡人,万物复苏,白桐花是清明节到来的标志。田鼠因为天气渐热而躲回洞里,鹌鹑类的小鸟则开始出来活动。草长莺飞。清明时节多雨,所以彩虹也会常出现。

还有一个是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像象山石浦至今保存着“三月三,踏沙滩”的习惯,最为大家熟知的是三月三,兰亭会。王羲之选的兰亭会就是三月三,曲水流觞,惠风和畅。其实最早的上巳(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为三月三)是人们结伴在水边沐浴,称为“祓禊”,然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郊游等活动。《诗经》里有许多春天来了、大家一起出来玩的诗歌。大家更熟悉的一首是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写的是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踏青郊游的场景。

清明节的各种习俗活动

上坟。

上坟祭祖,是宁波人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上坟坐轿子”,宁波城里人的祖墓东在五乡宝幢,西在集士港山下庄。宁波人的上坟习俗,旧时会带食物,主要是麻糍、青团等清明特制的食物,另外在坟上会添加泥土,插上一根筱竹,竹上有纸钱串,有些制成花篮的样子。孟姜调里唱的“三月坟头飘白纸”就是这个习俗。据说这个习俗来自于朱元璋,朱元璋从小做过乞丐、流浪汉,后来成为皇帝,光宗耀祖时光,但祖坟找不到了,于是清明时节,朱皇帝让老家村里,凡上过坟的都插上纸钱串,剩下的就是他们家的了。祭祀完毕后,会焚化锡箔,锡箔里的锡是可以回收的,公墓地会有人来清扫回收。旧时大户人家的墓园旁边都有庄屋,如白云堂、龙虎草堂,有些大官员家族则会有功德寺,墓祭时候,方便休息。

戴杨柳。

清明节,妇女会在发际戴抽青的杨柳叶,小孩扎柳圈戴。宁波话说“清明戴扁柏,下世有阿爸,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其实青者亲也,带有思亲之意。

家祭。

除上坟祭祖外,还有家祭与祠祭,家祭就是在家里祭祀,宁波叫“做羹饭”。摆一些饭、菜、酒,菜中要有藕,说是“路路通”的意思,要有豆芽,豆芽形似如意,有如意菜之称。要有豆腐,祭祀要用碗,不用盆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放翁诗里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许多身在外地的人,清明也会回家祭祖。

祠堂祭祀。

家族组织的祭祀,成年男子都需要参加,主菜要过秤,若未办到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由吃者分取,盘内鹅头必须归族长食用,意为“带头者”,结束后有相应的麻糍分享。祠堂的祭礼,多数会在家谱里记录,有各房轮流主祭,主要目的也在于和亲睦族,人丁兴旺。

吃麻糍、青团。

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食物记忆,清明最重的食物是麻糍和青团。麻糍用糯米蒸熟加焯熟的艾青,放石臼里捣,然后在桌上筛上松花粉,再把糯米团放在桌上,擂平,切成块状。艾青是清明前刚长出来的野草,妇女们去采摘回来后,择干净,用咸水焯熟,捏成团。有时候晒成干,也可以做一些艾青馒头,一口咬下去,略带艾青的清味。青团,是用糯米粉加艾青揉成团,然后搓成团子,团子里面会有豆沙,外面也会洒上松花粉。上坟、祭祖这些都是必备的食物,也可以馈赠亲友。旧时代,都是家里自己做,捣麻糍是一个体力活,需要邻里的配合,俗话说“隔壁捣麻糍,夜饭不用煮”,捣好麻糍,必馈赠邻里。也是团结邻里的一项活动。

踏青。

郊游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一个项目,因为去上坟的同时,就是郊游踏青,农人们会在山里挖笋,风和日丽,小朋友们基本也会当作春游一般,油菜花、萝卜花、桃花,红红白白非常好看。近现代的一些作家,如鲁迅、周作人、丰子恺等都有对清明上坟外出的童年记忆。山野景色,田园风光。清明节,学校常常也会组织学生祭扫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其实是每年一次的生命教育,这个课程虽然没有列入课本,但是民间习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人们去上坟祭祖,怀念逝去的先人,在又清又明的天气里,万物生长,生机盎然,墓中的先人犹如经年枯萎的草木,一去不复返。元杂剧里常作为上场诗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其实重开之花,并非去年之落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暂的生命里,虽然略带一丝悲伤,但更重要的是春天里强大的生命力,花开了,树抽青了,鸟儿出来活动了。这一切都是新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体现对家族的尊崇,也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

2024-04-02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46025.html 1 3 话说宁波清明习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