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研考国家线公布,15个专业(不含工学照顾专业等)中,9个专业分数线提升,有的学科涨了10分。
这个分数,着实让不少考研学子感到意外,意外的不是分数线涨了,而是在2024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三年来首次下降、研究生稳步扩招的大背景下,国家线不降反升,研考竞争愈发激烈。
这些天,随着各院校研究生复试信息的发布,不少应届毕业生也面临着“找工作”或“二战考研”的选择。如何选?记者在招聘会上和同学们聊了聊。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冬晓 见习记者 石寅笑
不降反升的国家线吓不退研考生
2024研考国家线公布,较之去年,哲学、交叉学科涨了10分,理学、历史学涨了9分,体育学和医学涨了8分。15个学科中9个专业分数线上涨,1个下降,5个持平。
这和之前的预期存在偏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38万,比上年减少36万,不少人预测“国家线下降”。为此,研招网发文分析:减少的36万是“挤水分”,5%左右的扩招率和试卷难度对分数线影响不大。
换句话就是,实际完成考试的人变多了,大家的分数更高了,国家线上涨了。
国家线上涨,宁波部分高校研考过线率下降。“各学院统计上线率,报上来的数据不乐观,比去年下降不少。”宁波某高校相关负责人说。
“不少学生没过线,学院准备拉个‘二战群’,对不就业的毕业生摸个底。”宁波高校某二级学院工作人员说,考研竞争激烈成师生共识,“新生入校就开始卷,要么考研,要么争取保研,二战三战不稀奇。”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线只是“地板线”,过线也不意味着进入复试,具体还要看一志愿院校的专业成绩排名,以复试通知为准。也就是说,随着各院校复试信息的发布,将有更多应届毕业生面临“再战”Or“就业”的选择。
不过,不降反升的国家线没有“吓退”考研学子。记者在应届研考生中做了个小调查,61名研考生中,33人选择“若未上岸会再战”。考研难易程度对是否“二战”影响不大,能不能找到满意工作、学历提升就业竞争力是考生最看重的。
为“就业”考研大于为“科研”考研
调查中记者注意到,不管考不考研,本科生对硕士学历的“职业加成”充满期待,150名大学生打出3.74(职业加成满分5分)的平均分。
“硕士是‘敲门砖’,国企大厂、高校科研院所、考公考编,研究生选择余地大。”
“就算去企业,研究生也比本科生起薪高。”
……
研究生学历真的这么值钱吗?
上周,记者跑了两场校园招聘会。3月13日,宁大春季首场综合性校招,主要面向本科生的招聘会上,记者碰到不少硕士研究生。
就读交通管理专业的研三学生在一家企业前驻足良久。“看了一圈,物流工程师和我专业对口,本科生月薪9K—14K,硕士不知道能加薪不?”赵同学鼓足勇气上前询问,很快退回来,“他们只要本科生”。
工商管理专业研二的胡同学也来“临市面”,发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外乎销售、人事专业等。“我打算用我的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考教师编,硕士就当‘敲门砖’。”胡同学说,虽然研究生学了个“寂寞”,但她并不后悔,“我是宁波人,本科在海南读的,考研考回宁波也值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考研主要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也有学生以“考研”为跳板,想跳到心仪的城市和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生教育,“志在科研”排在了第四。
在3月15日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硕博专场招聘会上,化工类、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生物医药类等理工专业的研究生“吃香”。记者问了一圈,硕士年薪15万起,博士25万起。招聘企业也是江丰电子、容百科技、吉利研究院、宁波市眼科医院等知名单位。
“相比两年前,硕士生的用人成本降下来了,之前我们至少要开20万,现在十七八万还能挑挑拣拣。博士没有四五十万,谁要到企业带队搞研发啊?现在我们也敢和博士谈一谈了。”宁波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招聘专员陈经理说,研究生扩招对中小企业是利好,“公司也从之前的来料加工、订单制造,转向产品研发、技术储备,小老板也能有大梦想!”
在宁波,企业和科研院所对理工类研究生的吸纳能力良好,这并不意味着拿着硕士学历就能“躺赢”。当天招聘会上,50余家企业推出167个岗位,吸引江西、江苏、河北等地400余名求职者进场,河北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赵同学求职季一路南下,从北京到宁波,其科研能力被江丰电子认可,有希望杀进面试。
学历提升
对职业加成依专业而定
研究生考试竞争激烈,读研三年后的求职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提升就业竞争力只有提升学历一条路吗?肯定不是。
“网上不是有个段子嘛,说考研成了年轻人解决人生难题的‘万能钥匙’。专业不好,考研;毕业没目标,考研;不想找工作,考研。遇事不决先考研。”宁波某高校长期做辅导员的王老师开玩笑说,一些学生为了逃避就业而考研,不降反升的国家线或许能“劝退”他们。
记者也注意到,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出现新变化。在3月1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在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
最直观的体现是,2023年研究生扩招比例中博士占大头,专硕招生比例超过学硕。从学科来看,理工农医类的硕士招生规模占比60%,博士招生规模占比80%。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基础学科和理工类专业,招生有倾斜,相对的另外一些专业招生少,竞争更激烈。”宁波某研考培训机构许旭浩老师说,学历提升对职业加成依“专业而定”,“有的专业,硕本就业差10万,有的专业读完研,市场还是不认可。”
说到底,考研要不要再战,因人而异。不过,无论什么学历,终局是工作。
“本科求职看重专业成绩和实习经历,硕士求职看重项目课题和科研能力,不同的规划就是不同的大学生活,不要盲目。”有十年人力资源从业经验的HR邬幸杰,看过专科生五年从车间升到副总,也看过眼高手低的本科生。
“在日韩,如果不是投身科研走学术道路,大多是工作后再晋升学历。我们也在慢慢转向,比如专硕比例不断提升、非全硕士全国统考。在当下不确定的时代,学习是贯穿一生的课题,学历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去年入职宁波高校的青年海归博士马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