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19日从教育部获悉,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新增备案专业点1456个、审批专业点217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
据悉,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引导和支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
统计数据显示,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其中增设24种新专业。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相对减少。
据介绍,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将列入相关高校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教育部同步发布了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
为什么要进行专业设置调整?
3月1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进行了答记者问,对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通过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在优化专业结构方面成效如何?
答:专业备案和审批工作,既是动态调整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年度常规工作,也是落实《改革方案》,持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实践。
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新增1673个、撤销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相对减少。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点有1802个,占比53.17%。总的来说,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问:此次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有哪些特点?
答:此次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主要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新增国家安全学、电子信息材料、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等新专业,支持高校增设数字经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一批急需紧缺专业点。
二是瞄准区域需求。落实部党组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做好先行先试”部署要求,强化省级统筹,引导地方高校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慧农业、智能采矿工程等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急需专业。
三是强化交叉融合。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增交叉工程、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工程软件等新专业,支持高校增设一批智能建造、网络与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点。
四是突出就业导向。进一步强化就业与专业设置间联动,推动各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梳理报送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223种,为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提供重要参考。压实高校主体责任,明确要求高校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谨慎增设、及时调减。
在甬高校
新增了哪些专业?
查看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翻看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记者发现,浙江高校共新增70个本科专业。其中,在甬高校新增10个本科专业,包括:
宁波工程学院新增3个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密码科学与技术、智能建造;
宁波大学新增2个专业:经济学、历史学;
宁波财经学院新增3个专业:数字经济、文化遗产、供应链管理;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增1个专业:数字经济;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增1个专业: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
纵观浙江高校新增的70个专业,最火热的是数字经济专业。包括宁波财经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内的7个省内高校新增了数字经济专业。
其次,“智能”相关专业也成热词。宁波工程学院等6所高校新增智能制造专业、浙江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新增智能建造专业,湖州师范学院等4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
据专家介绍,每年新增的专业,都是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的专业。动作快的话,预计今年9月其中部分专业就会面向2024年高考生开始招生。记者 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