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教育故事③

小小水壶引发的“教育观”碰撞

孩子用过的水壶。 受访者供图

2024年1月起,本报开辟《我的家庭教育故事》《家庭教育“一问一答”》栏目,聚焦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与践行,或为家长分析、解答家庭教育中的困惑,提供可操作的合理建议;或分享家庭教育中的精彩故事。

每个不能独立的孩子背后,都藏着父母撒不开的手,不愿让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等。这一期,我们来听听一位母亲的教育反思。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樊莹 整理

不仅仅是一个水壶

分享人:海曙区高桥镇中心小学教师 周怡

保温水壶,相信是很多妈妈都熟悉的小物件。在我家,自从娃呱呱落地,款式不同、大小各异的水壶就陆续出现在家中。这期间,弄坏的、丢失的、破旧的……总有形形色色的理由让水壶或早或晚地退出使用舞台,家里人也都不以为意。可我并没想到,有一天它也能引发一场“教育战争”。

那是个寻常的周三,我早早出门上班了。到单位没多久,就接到孩子外婆的电话,说孩子忘带水壶了,让我联络班主任,就说马上送一个水壶去学校。我当即拒绝,表示这不是第一次了,让孩子长长记性也好,要学会对行为负责。

可孩子外婆觉得孩子小,不会整理情有可原,当天下午还有足球兴趣课,一天下来不喝水影响健康。我俩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后,孩子外婆单方面决定自己去送,半开玩笑半命令我将送水壶的事和老师打声招呼,我很无奈地照做。

当天晚上,我询问孩子水壶的事,没想到他一边吃东西一边漫不经心地说:“那是你和外婆忘记给我准备了呀!”那一刻,我感到很头疼、很忧伤,不仅仅因为一个水壶,还因为水壶背后的种种。关心孩子本没有错,但过度的包办会让孩子忘记了这个最简单的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场家庭内的“教育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首先,对于自己,我审视了过往对待孩子所有的过度包办行为并一一罗列,逐条改善,逐步放手给孩子自己去操作。其次,若有牵涉到家人的,尤其是长辈,我也摆事实、讲道理,最大限度地争取他们的认同、理解和支持。

最后,就是这场教育事件的主角——我的孩子,他已经习惯了多年养尊处优的“小少爷”生活,传统的打骂教育在他身上收效甚微。于是,我想尝试一些新办法:借助亲子阅读时光,我们一起回顾了幼儿园时期的绘本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唱唱儿歌《能干的小手》,让他从源头上意识到这些道理其实很早就学过。我再鼓励他说说新的一周,哪件事情可以完完全全自己做,要是能每日坚持,可以获得一颗星,以“摘星制”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孩子。

这样累积了几周,孩子收获了几样基本技能,起码不会觉得大人帮他做事是理所应当的。有改变就是成功的开始,但我也知道这样的方法不是一劳永逸的,坚守不易,等孩子的新鲜劲过去了,缺点还会不断暴露。因此,我还需要有耐心,适时复盘,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及时调整方式方法进行巩固。

回想自己小时候,父母压根儿没有帮忙带水壶,但也不见得有多渴。这小小的水壶承载着我们对孩子更精致的爱。爱本没有错,过犹不及,我更希望,我给孩子的爱能更长、更远些。

2024-01-23 我的家庭教育故事③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39658.html 1 3 小小水壶引发的“教育观”碰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