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肿瘤患者辗转于外科与放疗科之间寻求治疗方案,当患者家属为究竟是该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举棋不定,一种打破学科壁垒的诊疗模式正悄然改变肿瘤治疗的决策路径。在奉化区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宁波院区),针对五大常见肿瘤的MDT(多学科诊疗)讨论定期开展,多学科专家意见最终整合成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帮每一位疑难患者找到精准诊疗方案。
四个病灶该怎么治,多学科讨论为患者“指点迷津”
一位60多岁的男患者,平时身体都挺健康,突然出现咳嗽、咳痰,痰里面还带血,这让患者有点紧张。到奉化区人民医院检查后,发现在患者的左肺有一个直径3.5厘米左右的肺癌病灶。在后续的检查中,又发现患者下咽部、食管中段各发现一个鳞癌病灶,胃部也有一个早癌病灶。
面对大小不一、早晚程度不同的四个癌,到底该怎么治?不同的专家意见不一。为此奉化区人民医院组织呼吸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消化科等多学科团队展开了MDT讨论。
“患者胃部的原位癌可以通过手术一次性解决,但因为胃部手术后要休养1个月,考虑到患者肺部病灶已经转移到纵膈的淋巴结,而且病灶是中央型的,继续发展可能堵塞一侧支气管,影响一侧肺功能,治疗紧迫性更大。”奉化区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袁志介绍,经过讨论后,团队决定先为患者进行“化疗+免疫治疗”,待病灶缩小后再讨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患者住进了医院,先进行了四个周期的治疗,治疗后患者肿瘤标志物明显下降,肺部病灶直径从3.5厘米缩小到2.8厘米,纵隔的淋巴结也变小了。
接下来该怎么治?团队又为患者开展了第二次MDT讨论。经过详细的分析,专家给出两种治疗方案:一是手术治疗,不过一次手术只能解决三个部位的肿瘤,下咽部肿瘤不能通过手术进行根治性治疗;二是暂时不进行手术治疗,继续前一阶段的治疗并联合放疗,若病情控制良好再考虑下阶段的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和家属对手术治疗有顾虑,最后选择了保守治疗的方法。目前患者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治疗,肿瘤标志物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这种方式很好,专家讨论时我就在旁边听,不用我们跑来跑去挂各种专家号。”患者家属表示,旁听过MDT讨论后,对患者的病情更有底,选择治疗方案也不再迷茫。
先化疗后再手术
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不见了
一位60岁的男患者因为吞咽困难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在食管中段有一个占据一半管腔的癌肿,食管旁淋巴结也有肿大。为了寻求治疗方案患者家属四处求医,外科医生建议先手术,肿瘤内科医生建议先化疗,家属举棋不定。
听说奉化区人民医院有浙江省肿瘤医院专家常年入住,患者家属专程来求治。“考虑到患者的食管癌已经到了局部晚期,我们决定先召集各学科专家进行一次MDT讨论。”奉化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宋承军介绍,经过权衡后,专家建议患者先接受新辅助化疗加免疫治疗,等癌肿缩小以后再进行手术,这样手术范围可以更小。
患者家属旁听了多学科讨论后,接受了专家团队的建议。患者先到医院肿瘤内科接受三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治疗后发现患者食管的肿瘤明显缩小,转移的淋巴结也变小了。
之后患者转到胸外科,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后的病理检测结果显示,食管肿瘤和周边淋巴结里已经没有了肿瘤细胞,这个结果让医生和患者都很振奋。手术后,医生为患者选择了药物维持免疫治疗的方法,如今患者的身体情况恢复得不错。
“肿瘤治疗具有长周期的特点,这中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加上单个学科的专家专业侧重点不一样,要想为患者制定精准治疗方案,MDT多学科讨论显得尤为重要。”奉化区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奉化院区)执行院长金莹介绍,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医院把省肿瘤医院MDT经验搬到了奉化,目前组建了针对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的多学科团队,由内外科医生、影像、病理、药学、营养专家组成,每月定期为疑难患者组织讨论。通过多学科讨论,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化也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疾病预后。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应吉龄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