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戴上轻便的MR眼镜,就能打开通往虚拟世界的“任意门”:置身会场,灵动的“长颈鹿”奔跑至观众席;轻触手指,夜空绽放绚烂的“烟花”;下班回家,眼前随时播放“巨幕电影”……这番虚实融合的场景,将因“宁波技术”照亮世界。
11月27日,在宁波举办的2025空间计算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万有引力电子科技(宁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有引力)发布全国首款全功能空间计算MR芯片“极智G-X100”,以及AI/AR硬件专用芯片“极眸G-VX100”。
推动MR
进入“百克时代”
今年以来,XR(VR/AR/MR)“赛道”备受关注——先是小米等国内“大厂”竞相推出AI眼镜,后有苹果发布Vision Pro2的最新进展。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执行会长倪健中指出,XR将成为继电脑、手机之后的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且这一趋势正加速到来。
然而,要让XR终端成为“下一个智能手机”,还需克服很多挑战。以MR行业为例,包括苹果Vision Pro在内的现有产品,其终端设备重达数百克,显得颇为笨重,没戴多久就勒得慌;而居高不下的延时会让大脑启动“防御机制”,用眩晕“劝退”用户体验。
此次万有引力发布的“极智G-X100”芯片,将精准破解MR行业的“防晕、减重、降本”难题。它实现5nm的先进制程,首次在消费电子中采用Chiplet异构封装架构,将彩色透视端到端延迟降至9ms,创下全球纪录,并提供低功耗、高性能的虚实融合效果。
在大会现场,万有引力创始人兼CEO王超昊博士展示了一款业界前所未有的MR眼镜参考样机——它搭载着“极智G-X100”芯片,重量不到100克,既有90度的虚拟场景视场角,又支持自然的手眼交互,以酷似墨镜的形态,降低用户拥抱MR的门槛。
“我们正推动MR产品进入‘百克时代’。2021年,我们从硅谷回国创业之初就希望告别‘沉重头盔’,将旗舰MR体验塞进100克以内的眼镜。直到我们历时1092个日夜,义无反顾投入精力,完成X100芯片的架构设计,终于交出满意的答卷。”王超昊表示。
同时,万有引力还发布面向AI/AR眼镜等智能设备的“极眸G-VX100”芯片。它可以轻松放置在眼镜的鼻梁或超细镜腿处,支持1600万像素超清拍摄,结合全球首创的多模态唤醒技术“MMA(multi-model-activation)”,让长续航、全天候的AI陪伴成为现实。
“未来,AI眼镜或将成为最了解用户的伙伴。它能同步你的视觉和听觉,将物理世界‘翻译’成私人数据。比如,你想记录每天摄入的卡路里,眼镜能拍下饮食照片并生成报告;当你找不到钥匙,眼镜会告诉你它的位置……”王超昊介绍,目前,这款“极眸G-VX100”芯片已成功点亮,团队成员正日以继夜地测试,预计很快就能送样,“它还支持相机、耳机等其他AR设备,期待更多上下游的伙伴和我们携手共建行业生态。”
引领空间计算的到来
在业内人士们看来,万有引力的芯片,不仅将加速XR走进千家万户的进程,还预示着空间计算时代的到来。届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深刻变革,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将实现同频共振。
正如甬江实验室主任崔平教授所说,“过去几十年,我们走过大型机时代、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屏幕不断变小,我们感知的世界却在飞速变大。而空间计算正打开下一扇门,通过环境感知、虚实融合、自然交互,让信息不再困于小小的屏幕,而是像空气一样环绕在我们身边”。
崔平强调,芯片正是空间智能的“心脏”,万有引力用里程碑式的成果证明:中国团队在空间计算底层核心技术上完全有能力,不仅跟得上,还能走在前。同时,万有引力提供的配套全栈解决方案,实现从底层算力到终端应用的闭环,有望突破当前产业“有方案无芯、有芯无整机”的发展困境。
目前,万有引力的“极智G-X100”“极眸G-VX100”芯片,已在AI眼镜、具身智能、MR等领域获得意向客户。其产品还进入医疗行业,方便医生在动手术时查看患者的3D影像,并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合作,用MR设备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未来10年,我们希望每一位普通眼镜的佩戴者,都能‘无痛’升级为AI眼镜。为此,我们一直在寻找可塞进镜腿、高性能、低功耗的芯片。万有引力的‘极眸G-VX100’不仅恰逢其时,还能解决我们图像算力的痛点。”李未可科技创始人兼CEO茹忆表示。
作为AI眼镜领域的创业者,茹忆告诉记者,此前,公司的芯片依赖美国高通进口,而应用万有引力的国产芯片后成本将大幅降低,预计明年公司的AI眼镜零售价将“打”到1000元以内,仅为目前的三分之一,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门槛。
而在具身智能行业,高性能的空间计算芯片,不仅能让机器人理解其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增加高质量的多模态训练数据,还给企业带来探索“机器人分身”等场景的灵感。
“‘极智G-X100’芯片让MR设备变得更轻便。当你和机器人戴上同款MR眼镜,它能采集你的运动数据,并控制机器人做出相同动作。这样一来,你就能‘遥控’千里之外的机器人陪伴远在他乡的父母和子女,仿佛身临其境。”燧石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邵健分享道。
“从工业时代的机器轰鸣到智能时代的空间感知,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未停歇。宁波的产业基因与空间计算的未来高度契合,这里不仅是技术的实验场,更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期待更多企业在此找到新的增长极,开启合作共赢的新篇。”倪健中表示。
记者 严瑾 成良田 通讯员 李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