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医生,我妈骨折了,她念叨着一定要找您给做手术!”近日,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中心关节外科王斌主治医师接到一通特殊求助电话,来电者是八旬老人金奶奶(化姓)的女儿。近几年,金奶奶患上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常常认不出女儿,记不清家。然而最近遭遇腰椎骨折时,老人却记起了“王医生”,并点名要“王医生”主刀为她做手术。这是怎么回事?
三年前遭遇车祸 埋下信任的种子
金奶奶与王斌医生的交集,始于三年前的一场意外车祸。也正是那半年的治疗康复,在老人心里埋下了信任的种子。
当时,金奶奶全身骨折多达十几处,连精细的面骨、眼眶骨也未能幸免,还伴有创伤性内膜下出血、下肢血栓等问题,生命垂危。
被紧急送至宁波市第二医院后,该院迅速组织多学科团队会诊,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血管外科、呼吸科、眼科、口腔科、麻醉科等学科专家团队到场。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处于半昏迷状态,病情极不稳定,经综合评估,团队决定先采取保守治疗,稳住生命体征。
住进关节外科病房的半个月里,多学科团队日夜守护,精准调整治疗方案,金奶奶的病情逐渐稳定,赢得了宝贵的手术时机。随后,由该院关节外科葛志斌、王斌、吴畏共医生同为金奶奶完成了复杂的手臂、小腿骨折复位手术。
术后半年,王斌时常通过微信线上跟进老人康复情况,最终帮助她重新站立,也恢复了自理能力。
虽“糊涂”但认“王医生” “有你在,她就安心”
近几年,老人的阿尔茨海默症越来越厉害,记忆如断了线的珠子。她认不得身边的亲友,分不清身处何地,甚至连最基本的对答都无法完成。最近,金奶奶腰痛突然加剧,磁共振检查显示腰1、腰2椎体骨折。当女儿提到要做手术时,老人混混沌沌的意识突然清晰起来,她反复念叨“要找王医生”。家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即便疾病吞噬了金奶奶大部分的记忆和逻辑,却保留了对三年前“救命恩人”的模糊认知。“当年二院医护团队的救命之恩,我妈妈一直记得!”老人的女儿说。
“老人在最无助的时刻选择相信我们,这份托付,我们必须接住。”面对金奶奶这份沉甸甸的信任,王斌深感责任重大。老人年事已高,又叠加认知障碍,对手术耐受和术后康复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缜密的术前评估,医疗团队决定为金奶奶实施局部麻醉手术,这意味着老人将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经历这场手术。
术中进行腰部操作时,老人瞬间紧张起来,她不安地询问:“王医生在不在”“是不是王医生在给我做手术”。王斌轻声回应:“在呢,我就在这儿。”整个手术过程中,这样的对话重复了很多次。每一次,王斌都会立刻给予回应。他的声音和存在,成了老人抵御恐惧的“定心丸”。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第二天,老人就顺利出院回家。出院前,金奶奶的女儿还特意送来一面锦旗,表达对王斌及医护团队的感谢,“我妈妈现在糊涂得厉害,可进了手术室只认王医生。有你在,她就安心。”
面对家属的感谢,王斌坦言这是团队应该做的,也是该院骨科中心对于高龄患者的常规流程,“我们想疗愈的不仅是身体的伤病,更是一个个渴望被看见、被尊重的生命。让医学充满温度,也是我们的追求。”
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中心针对日益增多的高龄患者形成的一套成熟治疗模式,也是医者对“医学温度”的不懈追求。高龄意味着更多的基础疾病,需要更为全面、更为精准的诊疗。在专业层面,骨科中心依托医院强大的多学科资源,为每位老人制定个性化围手术期策略,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同时,多学科团队还将治疗眼光放长远,提供针对性的抗骨松、康复等治疗,改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二次骨折风险。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徐丹 俞俊妍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