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长制”为统领,宁波历时三年攻坚,累计除治互花米草24.3万亩,基本实现动态管护清零——这一占全省除治总量65%的治理成效,在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上,成为滨海湿地生态安全保卫的“宁波经验”。
作为1979年引入我国用于保滩促淤的禾本科植物,互花米草凭借超强扩繁能力,逐渐挤占本土植被生境,导致本土物种锐减、航道淤塞,成为滩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的“生态威胁”。而浙江省的互花米草入侵面积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宁波的入侵面积占全省比例最高。
漫长的海岸线、复杂的地形与丰富的滩涂资源,既为宁波带来发展机遇,也给互花米草提供了适宜的入侵环境,让治理工作面临“战线长、难度大”的挑战。
对此,宁波始终坚持以“林长制”为引领,压实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高位推动互花米草科学治理,确保工作一贯到底;锚定智能化、标准化方向,构建起“底数排摸—监测预警—闭环除治—管护利用”全链路治理机制,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
数字赋能,让互花米草的治理更为精准。宁波依托全市林业“多感合一”平台,创新研发“米草智治”应用场景,整合动态监测、分级预警、处置跟踪等功能,实现治理业务“一体调度、一屏总览”。在监测环节,宁波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踏查”立体监测网络。针对核查数据,宁波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复发立即发布预警,严格落实“一周核查、三十天处置”的闭环要求。
与此同时,宁波通过“以用代管”,让管护更为长效。宁波充分挖掘滩涂资源价值,探索“以渔代治”“生态旅游促治”等多元管护模式。象山沪港村便以滩涂为基底,打造“泥趣”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抓螃蟹、捡贝壳、挖沙蛤的体验中,通过人为活动抑制互花米草复发,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记者 周科娜 通讯员 肖洲烨 申佩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