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小林是名大二学生,前段时间为了准备考试,熬了几晚后脸上冒出一颗黄豆大小的痘痘。“又红又肿的很难看,我就想着挤掉能快点好。”他回忆道,当时没洗手就对着镜子挤痘痘,脓水挤出来时,他还觉得终于清爽了。
可过了几天,痘痘依旧化脓了,更糟糕的是,小林开始发烧咳嗽咳痰,即便吃了退烧药也只是暂时退下去,右下胸部传来的疼痛像有根针在扎,深呼吸、咳嗽时更是疼得他直冒冷汗。
熬到第三天,小林已经烧到39℃,赶紧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接诊的丁群力主任医师一看他的症状,立刻安排了CT检查。结果显示:小林的肺里有十几个空洞,部分肺组织已经坏死,这是典型的血源性肺脓肿。
进一步的细菌培养和基因检测揭开了真相,小林的血液里检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细菌,就藏在每个人的皮肤表面。“‘罪魁祸首’就是那颗被挤掉的痘痘。”丁群力解释,“这颗痘痘长在脸部‘危险三角区’,挤痘痘时的压力把细菌推进了血管,引发了败血症,接着细菌顺着血流跑到肺部,侵蚀肺组织。”
万幸小林年轻,身体底子好,对药物也较为敏感,经过12天的抗生素治疗,最终顺利康复出院。
很多人挤痘前都不知道,脸部藏着一块“危险三角区”,具体是指从鼻根到两侧口角形成的三角形范围。“我们身体里的血管大多有静脉瓣,就像单向阀门一样,能防止血液逆流,避免细菌跟着血液乱跑。但‘危险三角区’的血管偏偏没有这个阀门,是完全直通式的。”丁群力介绍。像小林这样,当细菌跑到肺组织上后,就会开始疯狂破坏肺细胞,引发局部炎症。随着炎症加重,肺组织会逐渐坏死、液化,最终形成一个个空洞。
如果没有及时就医,风险还会持续升级,轻则导致肺脓腔破裂,引发脓胸、脓气胸,胸腔里积满脓液,重则细菌会再次扩散到肝脏、心脏等关键器官,甚至引发脓毒症休克,危及生命。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庞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