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结束后肩膀又酸又胀,很多人以为是普通的肌肉疲劳,觉得休息两天就能恢复,结果却越歇越痛,严重时连抬胳膊穿衣服都变得困难。这种疼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11月19日下午,《甬上健康大讲堂》特邀宁波市第九医院运动医学与关节外科主任李中正主任医师,围绕“肩袖损伤”的防治,为市民做了一场内容翔实、贴近生活的健康科普。
李中正介绍,肩袖并不是一个关节,而是包裹在肩关节周围的“袖状”肌肉肌腱结构,堪称肩关节的“动力系统”。抬手、旋转等动作都离不开它。
正因为使用频繁,肩袖部位容易出现磨损、老化和退行性改变。肩袖损伤并不一定是急性的外伤所致,更多时候是日积月累的慢性劳损造成的,有时一次轻微的外伤就可能诱发症状。
一提到肩痛,很多人会联想到“肩周炎”。李中正说,这是个常见的误区,其实肩袖损伤和肩周炎是两种不同的肩关节疾病。
肩周炎是肩关节囊的炎症,通常表现为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都受到限制,好发于中年人群,且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在因素相关。而肩袖损伤是肌腱本身的病变,通常被动活动不受限,更多与反复的过顶运动、长期磨损有关。
李中正指出,除了专业运动员,普通运动爱好者、长期伏案的上班族以及老年人都是肩袖损伤高发群体。
对于运动爱好者而言,错误的技术动作和肌肉力量不平衡是主因。对于上班族,长时间保持久坐、驼背、弓腰、伸颈、跷二郎腿看手机等不良姿势,会造成肩峰下间隙变窄,从而加剧肩袖组织的磨损与炎症。
如何初步判断是正常的运动后酸痛还是肩袖损伤?李中正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标准:正常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多为乳酸堆积,通常在运动后第二天出现,3天内会消失或大幅减轻。如果疼痛超过3天未缓解,或者在运动后反复出现抬手疼痛、无力等症状,就应警惕损伤的可能,并及时就医检查。
李中正表示,预防肩袖损伤,首先要减少重复性过顶动作,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他现场演示了几个保护肩部的动作,如“耸肩夹背”“抱头展肩”“推臂拉伸”等,帮助增强肩部肌力、改善柔韧性。
在治疗方面,轻中度损伤可通过药物、理疗、超声引导注射等方式控制;全层撕裂则需关节镜微创手术。他强调:“无论哪种程度,治疗都需系统化,结合生活调整与康复锻。”
李中正特别提醒,老年人是肩袖退变性损伤的高发人群,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康复过程需更加谨慎,应同步治疗骨质疏松,并避免过度或强行的牵拉锻炼,可选择如“耸肩”“棍棒操”“弹力带锻炼”等轻柔方式。他还特别指出,老年人晨练中常见的“抡胳膊甩圈”动作,不仅无法增加肩关节灵活性,反而会加重肩袖负担,应当避免。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郑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