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系着生态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024年底,我市发布《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开启了农污治理提升的新篇章。2025年以来,我市以技术标准为纲、以项目建设为核、以机制创新为脉,统筹推进农污治理提质扩面,用一套科学系统的“组合拳”,取得了亮眼的阶段性成果——截至10月底,今年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的35个城中村雨污分流及纳厂治理项目全部提前收官;全市2079个行政村中已有2000个实现治理覆盖,覆盖率达96.25%,提前完成省级96%的年度目标;城中村纳厂处理率从32.22%跃升至80.92%,同样超额完成任务;农污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9.55%,为“美丽宁波”建设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民生答卷】
从“污水”到“清水”的一线蝶变
11月上旬,记者走进慈溪市龙山镇杨高村,看到村民们坐在休闲亭里聊天。“以前家门口污水横流,天一热就发臭。”村民老陈站在新铺设的污水管网旁,望着整洁的村子道路和清澈的村边小河,笑得合不拢嘴,“现在管网通到家里,河水清了,房前屋后干干净净。”这场惠及全村的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正让这个村庄悄然焕发新生。
据悉,杨高村新建污水管网设施,污水经新建管道及提升井后纳入周边已建市政污水管道处理,累计接户269户,接户率从年初的68%提升到96%,有效解决该区域排水不畅问题。象山县珠水溪村严格按照雨污分流要求做好改造工程建设,在雨水主管网上设置初雨收集系统,对初雨污染水体、违规倾倒污水及其他零星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收集,通过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提高村庄农污收集率,守好了污水入河的最后一道关卡。
杨高村和珠水溪村的变化,是宁波农污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今年完成的35个民生实事项目,聚焦老旧管网更新、雨污分流升级、精细接户管理三大核心,累计建成管网353.5公里,新建泵站48个,新增纳厂农户1.29万户,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批村庄“污水横流、排水不畅”的老大难问题。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建立“一项目一档案”,强化全流程闭环管理。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现场办公,破解难题,把这一民生实事项目力争打造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体系支撑】
全链条治理“组合拳”的科学密码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宁波构建的一套从前期谋划到后期运维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农污治理不是简单的‘铺管子、建终端和泵站’,而是系统性工程,必须精准施策、闭环管控。”市水务设施中心农污科负责人胡玮表示,年初以来,我市从精准谋划、过程管控、精细运维三个维度发力,让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市县两级组建农污治理专项调研组,逐村摸清污水来源、管网现状和农户需求。不仅梳理了项目名称、规模、进度等核心要素,更重点排查了政策处理、土地保障等潜在问题,最终形成的项目清单精准锁定群众最迫切的治理需求。
针对暂不具备规模化工程建设的区域,创新推行“零星接户、管网微延伸、分散式处理”的精细化治理模式,有效打通农村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通过逐户排查摸底,对具备条件的农户实施零星纳管,同步推进现有管网局部延伸工程,2025年年初以来已累计完成新增接户5.1万户。
因地制宜推广小型分散式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污水产生量等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分散式处理技术,实现污水就地处理、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让偏远村落的农户也能享受到生态治理成果。
为保障农污设施运维和出水水质稳定,构建“日常巡查+第三方检测+智慧监管”三位一体监测体系,对出水水质不达标的设施第一时间下达整改通知,督促运维单位优化处理工艺、加强运维管理,加上在线监测设备的实时预警,让出水水质问题早发现、早整改。
【技术立标】
为治理装上“标准引擎”
2025年7月,《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和改造技术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宁波市城乡排水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标准》(以下简称《运维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市首次出台农污治理全链条技术规范,标志着治理工作迈入“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
“以前不同区县的管网设计标准不统一,维护起来很麻烦。现在有了统一标准,管材选用、施工规范、运维要求都一目了然。”从事农污治理多年的工程师周铁成对此感触颇深。据介绍,《建设标准》结合宁波农村特点,细化了不同区域的水质要求,优化了设计水量计算方法,更新了设施和管材标准;《运维标准》则补充了数字排水、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等内容,构建起“建设—运维”全流程技术体系。两项标准的出台,让农污治理每个环节都有标可依,为全域提质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更高标准
开启治理新篇章
2026年,我市将锚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从提质扩面、监管深化、数字赋能三个维度发力,推动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提质扩面,重点推进城镇周边村纳厂治理,通过管网延伸、泵站升级等方式,让更多农村污水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提升治理效能。监管深化,全面启动城乡污水运维管理改革,构建“县域统筹、城乡一体、镇村协同”的管理体系,实现城乡运维“一盘棋”。数字赋能,依托数字化系统,新增多项对比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实现治理数据实时更新、进度动态监控。
从“治水”到“美水”,从“达标”到“提质”,宁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脚步从未停歇。正如流经乡村的清水般绵延不绝,我市将持续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用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让清水常流、乡村更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让群众在生态宜居的环境中共享发展成果。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胡玮 顾梦婕
【展望2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