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宁波田野间长出了好多可爱的“瑞士卷”。这些机械化打包的秸秆捆,“躺”在丰收的田野上,拍摄起来超级出片,成为了秋季乡间打卡顶流。不少网友拍摄了自己和“瑞士卷”亲密互动的照片,让人仿佛能闻到,风吹过时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草木香和泥土的气息,感到发自内心的舒适、惬意。
其实,这些秸秆捆后续会被送到附近的工厂,成为蘑菇菌棒、基质营养土以及牛饲料的原料。作为宁波“无废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秸秆如何实现综合利用正成为新的课题。
如何做到“秸”尽所能?
记者从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鄞州分局了解到,截至目前,鄞州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8.92%,位居全市首位。其“秸秆绿能转型”模式,入选省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共富模式”,为全省“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鄞州实践。
他们是如何做到“秸”尽所能,成为宁波第一的?为政施事,首当确立一盏明灯,以指引航程。鄞州区政策靶向发力,夯实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基础。构建“总体规划+分类施策+政策激励”制度体系,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鄞州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工作实施意见》,明确秸秆综合利用率98%以上、离田利用率30%以上的目标。因地制宜推行分类处理措施:规模种粮农户以“早稻及小麦秸秆翻耕还田、晚稻秸秆离田”为主,小散农户实施“自行离田+冬耕”模式。
2024年,鄞州全区秸秆可收集资源量超6万吨,收储运体系覆盖率达100%。同时,优化补助政策,适度下调冬耕快腐还田补助,增设小麦打捆、小散农户晚稻离田等补助,推动秸秆从“被动处理”转向“主动利用”。
不但要“收起来”,还要“用起来”
秸秆收起来,关键还要“用”起来!鄞州“三链”发力,以提高秸秆资源利用效益。
在还田环节,引进秸秆液体腐熟剂,推广小麦、早稻秸秆全量粉碎快腐还田和晚稻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使秸秆腐熟时间缩短60%–80%,土壤有机质显著提升,化肥使用量减少约30%,有效降低种植成本并改善作物品质。2024年,全区10个涉农镇应用腐熟剂54吨,覆盖面积超3万亩。
在收储环节,积极培育秸秆收储运服务主体,推动社会组织、经纪人与种粮大户、利用企业高效对接。建成全省首批省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组建14支专业打捆队伍,新增打捆机械21台。2024年完成晚稻秸秆机械打捆收集3.2万亩,同比增长64%。
在产业链方面,完善“农户—经纪人—收储中心—加工中心—利用企业”链式体系,依托宁波明州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培育秸秆生物质燃料加工企业,建成万吨级秸秆燃料化利用平台,实现本地离田燃料化利用“零的突破”。该平台年处理水稻秸秆面积18万亩,消纳能力达6万吨,预计年发电522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约2.8万吨。
在鄞州,秸秆的综合利用,仍在不断拓展边界,让它们尝试在更多领域发挥价值!鄞州区强化产学研协作,联合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中国水稻所等科研单位,开展秸秆“五化”利用关键技术攻关,落地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及省级科技项目。引导农业科技公司升级打捆机械、优化加工流程,推动畜牧业企业开展肥料化、饲料化利用,拓展秸秆在发电、雷笋栽培、果园培肥等多元场景应用。
同步构建“智能监控网”,运用高位瞭望等技术手段强化露天禁烧监管,落实“1530”闭环处置机制,提升禁烧效能。建立农作物秸秆台账制度,结合GPS轨迹定位实时掌握打捆作业数据与质量。布设市级秸秆还田农田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点,系统推进秸秆科学还田与生态效益评估。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张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