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沉淀温情,笔墨定格心意。《宁波晚报》创刊三十周年全城征集“墨韵情深”告白书法作品以及“我与晚报三十年”故事征文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活动启动以来,市民与读者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最终共收到各类书法作品和故事文稿300余件,每一份作品都承载着宁波人与晚报之间跨越时光的深厚情谊,为这份陪伴三十载的“城市记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如笔,岁月如墨
10月13日,《宁波晚报》头版出现了一张空白卷轴,大片的空白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效果,也传达了邀约的诚意。通过水墨+城市线稿的视觉组合,串联起“报纸与城市共成长”的叙事。
之后的两周里,晚报编辑部陆续收到了300余件书法作品和故事征文,这个数字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意料,而参与群体的广泛性更让活动充满温度:上至九旬老人张学言,以苍劲笔墨传递对晚报的祝福;下至幼儿园小朋友李可芯,用稚嫩笔触表达对报纸的喜爱。其中,曾获“晚报最忠诚读者”的李定鋆,不仅分享了与晚报相伴三十年的生动故事,更精心收藏着历年订阅晚报的报卡凭证、晚报试刊版面、正式创刊第一期报纸,以及晚报“逢十”大庆的专版等珍贵资料。这些作品与相关资料、物件,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晚报创刊三十年来与城市同频共振的时光画卷,是此次活动最宝贵的“记忆藏品”。
其中部分优秀书法作品和故事征文,我们在“宁波晚报30年”专版及“三江月”栏目已陆续刊出。在征集活动收尾之际,《宁波晚报》11月6日、7日的头版延续卷轴设计的脉络,空白处分别展示了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手书祝福——“卅载励新 与时偕行”“用文化滋养生命 以科技引导未来”。这两则寄语不仅与《宁波晚报》10月13日的开篇征集形成完美呼应,更以顶尖学者的视角为活动赋予深度,也为11月8日创刊纪念日的成果展示奠定厚重基调,正如作家荣荣为晚报三十周年创作的诗句所言:“厚厚的市民日记,厚厚的人间烟火”,道尽媒体与读者的共生羁绊。
双微联动,立体传播
作为融媒体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晚报微信、微博平台在活动期间协同发力,与报纸、抖音、视频号等多平台形成联动,以“创意内容+深度互动”的模式,营造线上线下热烈氛围。
微信端于10月13日首发《宁波人熟悉的她,30岁了!全城征集,一起寻找记忆中的故事》,温情文字搭配展现宁波城市变迁与晚报发展的精美长图,迅速引发读者共鸣;11月8日又创新推出《这条推文,亮点在评论区!!!》的创意图文,运用SVG与H5互动技术,让读者可点击查看征集成果、院士寄语等内容,以新颖的阅读体验传递晚报声音。
微博平台则通过话题运营激活用户参与:设置#我与宁波晚报三十年#、#快与宁波晚报聊聊天#等互动话题,将读者置于庆典核心位置,鼓励大家分享与晚报的故事,同时陆续发布名人名家、行业代表的寄语内容,持续维持话题热度。此外,双微平台在每篇主题图文下均设置互动福利环节——留言点赞前30名(部分图文为前10名)的用户可获赠精美礼品。活动期间,共收到读者祝福、意见及建议200余条,点赞、分享、转发累计上万人次。这种“互动+回馈”的模式,不仅增强了读者的忠诚度与黏性,更以有温度的传播方式拉近了媒体与受众距离,让晚报品牌在融媒体时代焕发崭新活力。
传递力量,温暖前行
三十载时光荏苒,《宁波晚报》陪伴读者走过日日夜夜,从一纸报纸成长为融入宁波城市肌理的融媒体矩阵。即便在媒体形态迭代的当下,作为“源头”的报纸虽面临发展新挑战,却始终保持与城市的深度联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宁波人的记忆与情怀。本次“三十而励,甬向未来”全城征集活动,正是这份情感联结的生动缩影,通过多元形式的深度互动,让晚报三十年的温度与力量得以充分传递。
此次全城征集活动,既是宁波晚报对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媒体之路的一次探索。下一个三十年,或许会有更多新的传播方式涌现,但这一刻,浸润着几代人记忆的报纸,正以征集活动中的每一份作品、每一次互动为注脚,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也为与宁波这座城市的下一段同行,积蓄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记者 徐杰
《宁波晚报》创刊三十周年全城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15位获评优秀书法作品的作者
杨东标、毛尖、陈瑜、刘心敏、毛燕萍、胡飞白、黄港洲、尹秋平、周芳、俞良忠、朱海华、梅则伟、沈国旭、徐守彤、周恒祥
●15位获评优秀故事的作者
孙建华、王波、梅海群、张辉、李定鋆、缪金星、沈玉琴、张晓红、朱宝珠、郭廷昌、刘立群、王亚达、舒甬萍、杨凌芳、李亚儿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每人将获得《宁波晚报》三十周年精美纪念礼品套装一份。)
●获得参与奖的作者
林意荣、汪静艳、李本泉、陈志卫、兰芬、金华昌、张振钢、张学言、吴学、凌金位、周洲、王国忠、徐秉辉、刘婵雯、王方、李振达、胡海民、王梁、陈小如、蒋钟苏、张荣成、吴妩、邵建荣、傅利亚、王倩霞、孙继斌、徐爱君、贺仁法、陈加根、吴铁佶。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每人将获得《宁波晚报》三十周年专属纪念礼品一份。)

